创意:文化产业的点金石

2012-12-29 00:00:00郭晨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6期


  【摘要】在文化产业越来越热的时期,我们更需要以客观、冷静、理性、负责任的态度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资源的富裕程度并不能决定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一些文化资源多的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业绩并不突出,而一些没有多少文化资源的地方却凭借文化创意创造了一流的文化产业实绩。本文从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遗迹复建这一现象入手,对比美国和中国在发展文化产业中视角的不同,来揭示创新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新;历史遗迹;复建;创意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是朝阳产业。它不仅是经济领域新的增长点,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文化产业无疑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开端。然而,我们在推动文化产业如火如荼的大发展大繁荣中,更应该以客观、冷静、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考虑中国文化产业如何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需要考虑我们应该如何以积极健康的文化价值影响大众以及如何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
  本文在这里着重讨论一下关于历史遗迹和历史文化的还原和再现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证明这样一个命题,即文化资源的富裕程度并非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这个命题很容易被证明。我们不妨举例子来说明,例如在国内,河南属于文化资源大省,但是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深圳,“十一五”期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8%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367.13亿元,同比增长15.9%,年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3.7个百分点,高出第三产业增速5.4个百分点。纵向来看,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确实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从横向对比来看,广东省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6%,相比之下河南作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发展则相对缓慢,这是因为广东省更加注重创意。在国际上,美国一部《功夫熊猫》全美累计票房2.1亿美元,海外累计票房3.4亿美元,这就是创意。电影《花木兰》全美累计票房1.2亿美元,海外累计票房1.8亿美元,这也是创意。美国人利用我国的文化资源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动画电影,这证明文化资源的富裕程度并非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资源不受地域的限制,而且文化资源要想转化为文化产业,需要一个关键的中间步骤——创意。但是对于历史文化遗迹的复建和再现只是对古人的模仿和照搬,大多数已经谈不上创意。
  当然,历史文化遗迹复建和再现肯定是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这一点毫无疑问。虽然说文化产业可以依托文化遗迹进行复建和仿建,比如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复建,其重点推出的大型水上演出《东京梦华》更是震撼人心,这项演出是一卷关于北宋王朝鼎盛时期的印象画卷,是《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的历史再现。它运用《虞美人》、《醉东风》、《蝶恋花》、《满江红》等8首耳熟能详的经典宋词及其意境,勾勒出北宋都城东京的历史画面。整场演出共分为六幕四场,分别为《序·虞美人》、《醉东风》、《蝶恋花》、《齐天乐》、《满江红》、《尾声·水调歌头》,豪华的场景,经典的宋词,高科技的舞美,带给广大游客的是强烈的视听震撼,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北宋京都汴梁的盛世繁荣。剧本由经典的八首宋词串联而成,演出围绕宋词的意境而渐次展开。剧中熙熙攘攘的宋代市井风情,都城东京汴梁的繁荣与奢华,友邦邻国来朝的气势,战争的悲壮,祝福的寄托,整个演出场景是“闹”、“静”交错的大写意水墨画。传诵隽永的宋词,代表了宋代东京的市井生活和社会风貌。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苏东坡的《蝶恋花·花褪残红》、柳永的《雨霖玲·寒蝉凄切》等,最后以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结束,经典、传神、意境深远。以南唐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暗示大宋王朝的建立,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始;接着一幕是北宋汴河漕运的热闹场面;然后是清明踏青,秋千上的少女打着红伞,勾画出一个清新明朗、春意盎然的画面;紧接着是宋代词人柳永的爱情故事,营造出情人之间难舍难离的凄美的意境;接着是万国来朝的盛世、战争、杨门女将、满江红;最后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歌曲中,载着千年的祝福和千年的辉煌,走向现代。毫无疑问,《东京梦华》在打造宋都文化品牌中起到了巨大作用[1]。
  但是,文化产业绝对不仅仅是历史文化遗迹的还原和再现,而是要靠创新内容来创造产业和提供服务的,这就是创意内容。而且,在复建历史文化遗迹中,我们要考虑到文化产业作为内容产业承载着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属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要遵循消费市场的经济规律,也要尊重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2]。我们都应该知道,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文化形态和产业形态,它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有产业属性,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文化产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形成文化品牌,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除了成功的宣传推广之外,决定性因素是它彰显的文化创意和价值内涵。在历史文化遗迹复建风兴起的今天,笔者不禁想提起2002年12月在《新西部》登出的《展现大秦恢弘 再造阿房宫盛景》这样一个消息,据报道,阿房宫项目总投资1.3亿元人民币,占地718亩,建筑总面积64200平方米。笔者不禁再次感叹,设计者雷应魁当初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去复建和再现的,有这个必要吗?复建和再现的阿房宫承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又是什么,难道人们真的有兴趣去观看一个“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的仿古建筑吗?而且笔者在网上查看了《解放日报》等几家媒体的报道,言论一致偏支持或持中立态度,反倒是各个论坛和博客上的内容趋于反对。在某一论坛跟帖的首页,笔者看到21条跟帖全部持反对态度。不过,从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发展文化产业时的倾向,即搞文化产业的人喜欢向历史索取,喜欢向过去看齐,重模仿而轻创新,缺乏个性、观念陈旧,缺少现代意识。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要依靠新的创意,同时要有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今天的文化产业说到底是今天的人的创造,它必须表现我们今天的人对于历史与当下的思考,即使是古代的文化资源也必须用今天的眼光去洞察、观照、分析、整合。报道还称:“在两年的时间内,阿房宫景点已经接待境内外游客140万余人次。”我们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要坚持对外传播的文化产品要承载中国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重弘扬中国文化中的精华,特别要宣扬中国的普世价值,如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刚柔相济、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要让中华优秀文化影响世界并取得广泛认同。笔者想知道,这个景点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所传达的精神是什么?所承载的意义是什么?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创意、创新、创造,如果没有现代意识的观照,没有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没有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只是炒古人的冷饭,一味抄袭模仿,再好的文化资源也不会变成文化产品。
  我们再来看一下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当然美国没有像中国这样大兴历史文化遗迹的复建和重现之风,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历史比较短暂,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这是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融合下,美国形成了一种整合程度较高的杂交文化,因此,美国文化产业是多种族的融合、多文化的创造,多元化的文化市场,并具有开放性和实验性的特征。无论是学者、科学家、思想家、作家还是艺术家,从来都不拘泥于传统的固有模式,他们追求新奇的形式与内容。首先,注重创新是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美国文化产品层出不穷的源泉。美国文化产业通过创新对任何一个有市场价值的题材进行开发利用。我们用例子来说明:美国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通过对我国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美国化”之后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的。这表明,美国的探索精神不仅仅是纵向时间上的挖掘(如关于未来的科幻片《星球大战》、《阿凡达》、《变形金刚》、《2012》),而且开始了横向上的文化资源挖掘,《花木兰》就是美国从其他国家民族的历史和故事中汲取原材料的典型。其次,美国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资源充分利用,通过各种创新使传统文化资源获得新的生命,同时使美国文化产业获得新的价值增长点,比如电影《泰坦尼克号》,通过美国的电影制片企业对故事进行重新制作、包装和全面的营销,成功地变成了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尤其是男女主角更成为风靡一时的青春偶像,在多年之后,2012年4月10日推出了3D版的《泰坦尼克号》,当日恰逢泰坦尼克号沉入大海100周年,首日票房竟超过千万美元,在中国内地,该片一周内的票房将近5亿元,而且超越北美成为全世界为该片贡献票房最多的国家。再次是开发对未来的幻想或虚拟故事,通过创新来实现价值。比如,我们熟知的《星球大战》、《阿凡达》等都是在对未来的幻想中揭示人性的美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和美国相比,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源,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把这些文化资源很好地转化为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但是我们不能只谈继承而忽略创新,只会搞一些没有具体精神文化内涵的复古建筑(如阿房宫)。笔者认为,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我们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发展的角度看,创新大于传承。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内容生产所包含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人性深度、艺术境界成了打造文化品牌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中国文化产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不在物质、资源、技术、市场上,而在文化的创意、内涵、精神和意境上。同时,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打造精品,文化产业是大众文化,而不是庸俗文化,创造文化精品、建立正常的文化批评机制、让高雅文化融入大众,提升大众接受水平是文化产业自我净化和品位提升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文化产业要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文化产品既要传承中华文化优秀的价值体系(仁、义、礼、信、诚、和),又要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做好价值创新,特别是要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契约精神、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等)[3]。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我们要向前看,而不要老是向后看,这关系到以后我们能否创造一流的文化产品。比如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富贵不淫的坚定立场、贫贱不移的高风亮节、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笑傲王侯的精神风骨、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都将是形成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关键。当前世界文化产业的多元化格局,为我国的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应当牢牢抓住这个发展契机,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产业的竞争中去。通过传承民族文化,建设并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精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4]同时,文化产业中积极的价值传播对于提升民族素质、建设精神高地、塑造公民人格、匡正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669430.htm
  [2]范玉刚.文化产业热中的冷思考[N].学习时报,2011-07-04(66).
  [3]汪振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文化产业内容生产与价值传播.
  [4]范周,杨剑飞.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三要”和“三切记”[J].学习与探索,2012(1).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