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不管是否愿意,每天都必须完成不少的练习,再加上家长购买的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孩子便身不由己地陷入“题海”之中。应该说,必要的练习对于新知的巩固和消化是必要和有益的。但过多的,尤其是单调、机械、重复的练习会让孩子苦不堪言。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倦意,进而形成对数学练习的一种“消极应对”。这样的现实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优化练习设计,提高习题对孩子的吸引力,让孩子在做作业时有愉快的体验,从而乐于写作业。
一、充分挖掘,提炼活性元素,提高习题的趣味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出融知识和趣味于一体的练习题,让他们感到原来习题也可以很有意思。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在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之后,巩固部分出示这样一道练习:“这儿有一包卷纸,撕下一段展开后是什么图形?根据它的信息显示(规格:138mm×108mm),你知道如果将它全部展开,将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餐巾纸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学生很熟悉。餐巾纸的面是长方形,包装纸上介绍使用的是a×b这种形式,则是容易被忽视的细节。现在将它提取出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激活,学生明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首先,告诉我们它是一个长方形。其次,说清楚了这是一个多大的长方形。将圆柱形卷纸的曲面展开,便能得到一个很长很长的长方形。这无疑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有效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无形中又提高了习题的思维含量。
又如,学习“混合运算”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进入迷宫的密码是※◎◎◎,请你根据下面的算式来破译密码。28+54-※=73,◎×7+23=72。”这道习题借助“破译密码”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为载体,充分调动起学生解决此类混合运算的兴趣,使原本相对枯燥的混合运算,披上了一件靓丽的“外衣”,学生“穿”上后,自然乐在其中,流连忘返了。
二、打破常规,防止思维定势,提高习题的针对性
在日常的训练中,呈现给学生的题目往往是相对固定的类型,有不少是反复训练的,而一些是需要反向思维的,有多余条件的,甚至根本无法解答的题目,学生很少触及,时间一长,就比较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例如,这样一道题:“李东的房间长4米,宽3.6米,家里准备给西面的墙刷上漆,这面墙上的窗户的面积是2.8平方米,按每平方米需用漆0.4千克计算,他爸爸至少需要买多少千克的漆?”试验结果为:全班53名学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4人觉察到了题目的异样。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当学生掌握了一种类型题目的解法之后,便逐渐形成了对某一类题型的解答定势,这使得学生在解题时形成了一种习惯,即看到题目的部分内容就知道了题目大概的样子、该怎样解决,然后采用套用和模仿的办法机械地处理。这样的后果便是:学生渐渐在思维上产生惰性,解题时不多看、多想,解题缺乏创造性。应该说,这样的练习做得越多,学生反而越容易笨,正所谓“熟能生笨”。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要经常出现类似习题,以提高学生对于练习的敏感。
再如,针对易混淆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些对比练习。有些“看上去差不多”的应用题,学生往往不认真审题,造成解题错误,而通过对比练习就会收到好的效果。比如,有这样两题:1.有40吨煤,运走了■吨,还剩多少吨?2.有40吨煤,运走了■,还剩多少吨?这两题,不少学生会认为是同一类型,但通过对比之后,学生就不难发现:前者比后者多了个“吨”字。一字之差,■吨与■表示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前者是一个具体量,而后者则是一个分率。这样,搞清楚意义之后再确定算法,就不会混淆了。
三、加强操作,创设生活情境,提高习题的探索性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难免枯燥、机械、严肃而重复的作业尤其令人乏味。根据这些特点,应转变作业方式,把机械单调的练习转变为学生自己有声有色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和交流。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常会出现类似于“把三个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这种类型的问题,看似简单,可对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的小学生来说并不简单。这种情况就可安排学生操作,让学生用三个棱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体代替三个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动手拼一拼,用眼看一看,拿笔算一算,得到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求出答案。这样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在画圆时,设置以下问题:1.你能用多少种方法画圆?2.你是怎么画的?3.使用圆规画圆时,圆的大小怎么确定?圆的位置怎么确定?在研究圆心、半径、直径时,设计了这些问题:1.你认识了圆哪些部分的名称?2.这些名称在圆的哪些位置?请画出来。3.圆的各部分名称各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4.你所研究的圆的半径与直径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这样让学生通过“绕”“滚”“折”“画”等实践操作活动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创造展示其数学学习能力的机会,而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数学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在数学教学中,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切实做到练习设计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达到有效的练习设计为有效教学服务这一根本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