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知识逻辑关系的重视提醒了我们教师,必须对知识梳理整合更加重视。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科知识体系把握的水平与高度决定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知识是课程与教学的基础。沿着知识论理念的指引,通过从现象到功能作用的分析,我们对教师备课素能的持续化提升策略要有一个可以依循的策略设计,依据现行教育学教学论中通识的一般性观念,根据学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不断创新理念的实施要求,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管理推进的层面来创新促进教师备课素能提升的引导策略,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功能给力体现打下扎实的基础。以笔者所见,如果不考虑教师素能存在的“自在”与“自由”层面的话,其知能水平(集体备课的管理推进是核心)的提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促进。
第一,基本层面、基本管理局面的构建。就中国教育发展至今的局面来看,常规环节中教师备课活动的基本要素以及管理层面的基本跟进局面已然形成。不仅如此,对于基本层面的不断完善、不断推进的格局也正在形成。教师备课的形式完整性、创意异构性、过程合作性、课后反思性已经得到了充分发挥并正在不断强化,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提升层面的要求以及教学管理的跟进。教师备课基本能力层面格局的形成绝不意味着教师专业成长已经有了一个突破性的成长渠道。要形成教师备课能力质的飞跃,就必须让教师的备课文本在基本层面上有一个质的变化,同时,管理层面范畴与基本层面相配套的“师徒结对”“一帮一”“青蓝工程”等主题式跟进的活动也应有一个质的变化。基本层面的教师备课较多的是教师对知识的认知与熟识过程,对知识传授的设计与安排过程。在经过了一轮基本教学之后,教师的教学准备应由知识的熟悉过程转化到对知识的分析剖析过程。教师的个案、课案的准备是专业熟悉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善于建构更富有知识整体性意味的章节案、阶段案、复习案。将零散的珍珠串起来才是精致的项链,由美丽的花朵组合起来才能出现美丽的花环。现实教学中,大多教师仅仅满足于个案、课案的完成,而缺少对阶段教学整体的思考与提炼。针对系统知识的真切感悟而形成的阶段案、章节案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缺位,使得教师在对知识的层次认识层面缺少锻炼。大多管理者仅仅局限于个案、课案的检查与要求,而忽视了章节知识、阶段知识、复习知识的反思与观照,致使大多数教师在业务精进的道路上迷失了。探寻一些成就较高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我们不难发现,对个案、课案知识的进一步整理,进行章节性、阶段性的知识关系分析、复习性线索思辨是他们成功的必由途径。正是教育管理学中理论上的缺失,使得我们的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止步不前,丧失了“前行一步,风光无限”的美好收获机会。这个“前行一步”,本质上就是对知识的本质反思、逻辑反思与价值反思,也正是中国教育理论界对知识论的漠视导致了教师专业素能成长努力的巨大损失。
第三,发展层面的要求以及个性化校本课程管理的跟进。教师提升层面备课要求局面的形成是一支较高素能教师专业化队伍形成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之上,优秀教师群体中的发展层面引导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跟进的课题。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及教师个性化专能特长的存在,教师备课专业化提升更高层面的发展层面成为教师备课业务能力成熟与否的标志,这就是以专项、专题为主导的专项研究案和专题教学案系列的形成。专题专项教学案的形成是基于对全课程内容知识树、知识体系、知识内涵的精神领会与思考阐释而建构的。这里,既有学科兴趣的深入探究,也有对知识本身特有意义的准确拓展、个人对学科知识领域的独特感悟等。专项或专题教案系列的形成,才是教师队伍全面走向成熟、走入专业的标志,这对于我国目前教育(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效能大提升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仅就新课改理论的模块化课程设置、课程建设中的校本课程效能化建设就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发展层面备课格局的形成正是知识论指引下与课程论、教学论学说完美整合体现于具体教学中的完美实践。由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作用才能在最大最高最厚实的领域内发挥出强劲的牵引作用。
为便于对笔者关于教学“主体”功能实现及教师备课素能提升的策略提议的理解,现将关于教师备课素能成长策略性发展的三个中心层面(中间三层)图示如下。
知识观是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观。不仅“观”的角度如此,从“论”的角度来看亦如此,忽视了知识论的课程论只能使教师“知其然”而不知其“何以‘知其然’”,忽视了知识论的教学论只能使教师“使其然”而不知“何以‘使其然’”。常规教学中,集中体现知识观的备课活动一旦忽视对知识本身的分析与反思,不仅会严重限制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提升,更会导致教学过程中的狭隘短视,影响课程知识的理解,最终影响学生能力的形成,因为“理解力是能力的基础”。作为近几年来基础教育界提出的内涵式发展,对于备课环节来说,对知识本身的重视与剖析就是内涵式发展的研究方向。因此,集体备课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基本专业体系”的研究:一是对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深刻认识体系(含学科知识在各个学段、学期、学时的呈现与分布、作用与功能、分划与组合等),一是对学科知识体系学习过程有效把握的综合设计(含教学基本程序、方式的实施,单课时章节组合的落实,主题式复式课流程的完成,专题式模块式结构的解构与建构等)。二者缺一不可,其中前者应该成为教师备课层面逐步提升的重要研究对象,而我们的教育管理学也应该在这二者的认识上加快管理功能的理论建设,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依次建设,分层推进,教师要研究目标达成、研究过程设计,更要研究教材、研究知识本身,仅靠“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是不够的。一位成熟的教育工作者,备课研究中要多思考“为何‘用教材教’”“教材何以可以教”的问题,在重视过程设计的同时关注知识本身的理解与整合。通过备课层面从课案、个案到阶段案、复习案再上升到综合案、主题案、专题案的三层次逐步提高,我们才能实现教师专业知能的不断提升、不断成熟,才能真正充当好新课程中的“主导”角色。只有“主导”与“主体”并驱创新,相得益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才能走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