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游戏化 游戏技能化

2012-12-29 00:00:00曹忠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10期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五大学习领域,其中运动技能领域不仅是实现其他四大领域的载体,也恰恰反映并诠释了体育的本质,因此它是重中之重,也是体育学科的关键,但传统模式的技能教学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枯燥,教学效果也不好。而体育游戏作为小学低年级学生所热衷的内容,甚至被认为那就是他们脑海中所理解的体育课,必定对其是积极的、向往的、感兴趣的,但是纯粹的游戏活动又缺乏针对性、规范性以及技能的实现。那么我们如何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呢?尝试将技能学习游戏化,将游戏活动技能化,创设一种既实现课程目标又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平衡教学新模式,能为我们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概念分析——可能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促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体育健康课程的主干学习领域,该领域与运动参与领域一起最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其他学习领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失去本课程的特征,‘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目标就无法实现;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可使学生学习和基本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较好地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育游戏是一种综合性的体育手段,它在内容、形式、作用以及参加对象上都具有综合性。按运动项目可以分为:篮球游戏、排球游戏等;按游戏进行的形式可以分为:接力游戏、追逐游戏、攻防争夺游戏等;按身体素质可分为:速度游戏、灵敏游戏等。
  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体育课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掌握身体练习的各种活动的运动技能。可见运动技能在体育课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说明技能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也永远都会是重中之重,不可忽视,更不可淡化。另外,体育游戏的综合性体现出几乎任何体育项目的练习都可作为体育游戏的素材;几乎任何体育项目都可以将体育游戏作为教学和训练的手段;体育游戏既能培养与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又能运用它学习与提高运动技能、技术和战术。它的综合性也折射出它运用上的弹性和广泛性。恰恰是运动技能和体育游戏的地位和性质成全了它们两者的融合,拉近了两者的距离,提供了两者转化的可能性,为体育教学的继续发展建立新的起点和突破点。
  二、现状分析——必要性与重要性
  1.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体育游戏
  小学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兴奋点易转移,因此注意力不易集中。在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中,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无意注意还占着主导地位。而体育游戏的形式多样、趣味性强,恰恰能引导学生的无意注意的指向与集中,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兴趣和本能的喜爱。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骨组织内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骨松质较多,骨密质较薄,骨骼富有弹性,不易骨折,但易弯曲变形;另外,心血管系统发育不完善,心缩力弱,心率快,脉分输出量比成年人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学生的运动负荷不宜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而恰恰体育游戏本身持续时间不长、人均活动时间合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游戏合作过程中自我调节。同时内容丰富,通常要集体合作才能完成,故不会造成个体负荷量过大的情况,总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反应有张有弛地参与。
  毋庸置疑,小学低年级学生热衷体育游戏,并且体育游戏也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问题在于,目前我们所进行的体育游戏是单纯的游戏,是纯粹的玩,甚至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缺乏针对性、专项性和规范性、技术性。
  2.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技能学习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他们很难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听,然后练。这一特点就决定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技能传授模式不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
  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特别是技能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只注重传授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不可否认,技能学习本身是枯燥的,但它又是体育课程所必须掌握的。问题是不能一味地让学生玩,也不能只注重学而忽视学生的个体感受,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快乐,所以技能教学必须改革。当然,改变的并不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语言艺术、教师示范、讲解顺序、练习方法等细节问题,而是整个技能教学的模式需要改变,从本质改变,再变形式。
  因此,如何将运动技能与体育游戏有机地联系和整合,并形成内部渗透、从而获得双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并使之落实于实践。
  三、发展对策——可行性
  通过研究、观察发现,低年级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最为强烈的心理欲望就是取胜,而对于游戏规则的遵守意识是非常薄弱的,他们会无意识地违反规则,试图通过变化游戏中所涉及的动作技术去获得胜利。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强烈的渴望胜利的心理,设计相应的体育教学。下面,本文将尝试分三个阶段来诠释这种游戏与技能相互转化和渗透的平衡模式,以游戏为主线,贯穿技能教学。
  在课前根据所要达到的运动技能领域目标设计相应的一种或多种体育游戏,使其具有针对性。比如,投沙包技能学习时,技术关键是通过肩上屈肘、背后过肩、挥臂方向等形成的抛物线。这时候我们可以设计对应游戏为“你的落点,我的起点”,即五人一组投沙包接力,划分好横向区域,第二个人投的起点就是第一个人投出去的沙包落点,依次进行,最后以五人投远的总直线距离决定胜负。
  第一阶段,教师不教投沙包的动作技术,只是说明游戏的规则和方法,同时做一次完整的投沙包动作示范,给学生留下完整的初步印象,即刻组织学生分组游戏。这个时候,学生都不太会“玩”,投出指定区域等犯规现象普遍,投沙包这一技能中可能会出现的易犯错误也接踵而至。学生这时候是匆忙地结束了游戏,对于比赛结果互相都不服气,也就是这种人人“不服气”、个个“我能行”的心理,建立了我们进行真正技能学习的引子。
  第二阶段,将学生这种单纯的好强心理升华,主要通过语言激化。教师设计相应的情境:“同学们,刚才的游戏X组获胜,我们要不要再玩一次,赢过他们啊?”“要,一定要!”孩子们议论纷纷,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X组能胜利吗?我们只要掌握他们胜利的秘诀,其他组就一定能赶上甚至超越他们对不对?”“对!”孩子们回答一致。然后告诉学生:“因为老师在游戏之前做过一个示范,很多同学都只看见投得很远,只有X组的同学注意了老师的动作,那就是他们为什么投得远的秘诀,大家想不想马上掌握这个秘诀再一决高下啊?”“想,要!”孩子们兴奋地高声喊道。这个时候,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对这一技能的兴趣,甚至产生主动学的意识。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技能的教学了,孩子们肯定都是专注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学会了才能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取胜。当然,这个阶段的传授要言简意赅、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学生的兴致就被枯燥磨灭了。只需将重点、难点突出,易犯错误点出,然后组织大家进行短暂的尝试,即可开始第二次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有意识地运用。第二次的游戏,我们可以将游戏规则进行变化,轮流五回计算总距离,也就是每个人投了五次,这实际是增加人均练习次数,但在游戏中进行学生必定每次都是尽力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加以语言提示,如表扬、鼓励、纠正等,待游戏结束评价时,教师可将取胜队伍的成功归结于某些同学技能掌握的正确规范上,并请之示范;将其他队伍的失败归咎于某些同学某一技术环节动作的不到位或错误上,也请之示范,这样无形之中凸显出了技能的正确掌握与动作的正确规范是多么重要,关键会直接影响游戏的胜负,学生会进行自我对照和思考。随后,继续引导学生:“我们失败的队伍服不服气啊?”“不服气。”孩子们永远都会这样回答。“那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大家都学会动作了,都做漂亮了,就能公平竞争了,对吗?”“对。”孩子们齐声回答。这时候实则是对大家进行集体纠正、练习巩固,名则是为了让大家公平竞争。学生必定会努力完善,目的还是获得游戏胜利。
  第三个阶段,是为了改进技术,完善技能,展示动作。游戏前再激励一下,告诉学生,我们将在游戏中评选出我们的“制胜小明星”“小精灵”等,激发游戏的热情、增加技能学习的动力,这些其实是技能学习中的佼佼者。学生们或为了取胜或为了获得荣誉称号都会自觉地去完成每个技术动作。
  四、小结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设计,技能的学习、巩固、练习、强化都已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同时学生也体验着快乐,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只要我们努力将技能游戏化,将游戏技能化,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定能绽放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