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是苏教版五年级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情感至深,记叙了著名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小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的事情,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乡村教师形象,抒发了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上完这一课,思索回味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在课堂上,问题的提出是循着课题提出来的,所以问题的设计要能起到引导学生感悟,扣住课题质疑,抓住关键语句、关键词读懂课文,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第二段(3~7)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写田老师上课的情境,田老师把一首诗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学生听,作者至今不忘。田老师讲得生动,作者写得具体。作者在描写田老师为他讲故事时,不但写田老师讲得“娓娓动听”,而且写自己的感受,“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老师教学技艺高超,我对田老师的喜爱、钦佩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初创读时提出的问题,积极主动地阅读这部分内容。教师只需作必要的点拨和提示9Kzw/d2ePCqV9oi6ucITBg==,注意抓住“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关键词语,促进学生感悟田老师是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即教书又育人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敬佩与感恩之情。在课堂上几个问题的设计是预设的:(1)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流露出了作者的感情。这是一种什么感情?你能体会出来吗?(是作者对田老师的敬佩之情)(2)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为学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故事与小诗有什么关系?(3)从哪儿看出“我”听得入迷?联系上下文理解“身临其境”“戛然而止”。两个关键语句的品读也是预设的:(1)“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2)“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然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但学生在理解和感悟“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犹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这句话时的发言及由此而展开的讨论是没有想到的,也是无法设想的。“为什么不把田老师的故事比作‘冬雨’‘夏雨’呢?”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在师生交流分析中突然产生的。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课堂生成,我惊喜万分。我为我的精心预设而自豪,我为我的课堂生成而骄傲,所以在教学中,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才是学生思维解放的保证,是课堂精彩的源泉。
课前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课堂生成是课前预设的升华。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和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教师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所以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看来,生成与预设两者应该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缺一不可。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学生才会给老师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课堂教学才会被演绎得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