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刻苦学习,是每一位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最高期望,也是我国培养下一代的优良传统。但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省教育厅颁发的《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已经明确指出:“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关键要在转变思想方面下工夫。
一、开放思想,摆脱传统,锐意创新
1.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理念,师生同创“减负”与“增效”的美好前景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提供给师生共同演练的平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要加强组织,上课做到明白、准确、新颖、生动,让学生永远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解放思想,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无谓于得失,以“减负”为中心,摆脱陈旧的传统模式,课堂教学不拘一格,师生同创。我们如果仔细注意一下“减负”这个字眼,它是带有预期性和目的性的。如果我们把它体现在教学中,它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是: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开阔,方法新颖独特,作业量少效大,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如果体现在学生身上,应该是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博爱包容,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成绩分优劣,只有这样,才能把“减负”升华到“增效”。
2.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宋代朱熹曾说过:“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他的意思是说,施行教育,必须依据各人的不同资质和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能力小的就培养低一级的人才,能力大的培养高一级的人才。这样才不会有因不堪造就而被遗弃的人。古人语如珠玑,充分佐证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一理论。学生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聪明乖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说明由于各人在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前由于应试教育盲目追求高的升学率,扭曲了人才的定义,这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素质教育的要义,重在“人性”的“民主”化——提倡保护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科目感兴趣,你就不必强调其他学科也至臻完美。因人、因材施教,说的并非“全能”,而是“全面”。各学科之间虽说是相通的,但有必要强调学生文理皆通吗?所以教师要顺其自然。经常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利用各学科的共通点,潜移默化,让学生产生兴趣转移。同时,还要把这种教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环节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减负增效”,师生共同描绘教学相长的美好明天。
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职业道德。教师的言传身教,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时刻谨记慎独律己,言行一致,树立学生心中的诚信和楷模。此外,教师还必须大胆创新,寻求突破,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为“减负增效”做出率先的举措。
二、重视教法,指导学法
“减负增效”其本质就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协调平衡。具体到教师这里,就要求教师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工夫,事半而功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学科有数学学科独一无二的数学思想。课堂教学中的表演、实验、直观演示,都可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等等,并长期成为一种教学思想,将其贯穿于每节课中。让学生真正变“学会”为“会学”,变“死学”为“活学”,并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这正是“减负增效”所需要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这是其一。其二,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是教师随时掌握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渠道。根据反馈,教师可以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作出及时的调整。其三,要注重课堂结构的优化,拖延课堂时间或延长教学时段,把完整的内容分割开来完成,都不符合教学原则,同时也起不到“减负增效”的作用。
总之,“减负增效”不只是口头上和思想上的意识行为,而是应当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教学和学习行为。要“增效”就必须“减负”,我们教师应当在这一方面多下工夫,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为“减负增效”出谋划策,为祖国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横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