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史学素有“垂鉴育人”的社会功能,而历史教学的全部作用和意义,就在于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即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应试教育仍居主流,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使一些学科处于尴尬的境地。
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于这一点社会、家庭都有共识。但是学生历史水平低又是一个事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我想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应试教育的影响;(2)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时,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3)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创新,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从而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呢?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历史新课改的要求,就如何更好地运用历史事实深化素质教育,提出几点拙见。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
二、注意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
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因为两种教学手段互有伯仲而无优劣之分。多媒体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支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上、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因此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能让教学更趋完美。
三、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
1.认识主体,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2.尊重主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我因材施教,实行了分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3.发展主体,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活动程序是客观存在的,它受制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自觉行动。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探索和试验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有共性的。首先,要注意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质量。其次,要保证学生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空间。再次,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变换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使更多的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和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
四、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的方法
1.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
充分发挥优秀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像“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
2.结合教学,强化学生的现代意识,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鉴古知今,我在讲述清朝的历史时与唐朝做比较,中国在唐朝时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出现了“大唐盛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朝实行闭关政策,致使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统治者竟然说出“英吉利方圆几许”的惨淡笑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
3.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造意境,制造悬念。如,在初二历史教学中我在分析中国的戊戌变法未取得成功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获得成功时,我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19世纪60年代的清朝官员,你会采取什么措施让变法成功?”这不仅使学生能积极思考多种答案,还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2)让学生多角度地考虑问题。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要注意启发。如在根据中国近代的遭遇提出问题“落后一定要挨打吗?”时,我从“落后一定要挨打”“落后不一定挨打”两方面启发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如,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信息时代的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既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又要具备人文精神的素质、高尚的人生观,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达到以史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建良.试论高中历史学导式课堂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8).
[2]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宋乃庆,徐仲林.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
[4]杜海斌.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考验.历史教学,2006(2).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