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对小学数学教学颇有感触。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教科书既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依据,又是一个拓展创新的平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二、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如: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在同一条路上。小明家离学校210米,小红家离学校300米,小明家和小红家相距多少米?在做这道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的解答方法及理由。这样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的碰撞中得到共识,同意300-210=90(米)和300+210=510(米)是这题的完美答案。这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测量出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并计算出内角和,还把三角形每个角撕下来拼成平角,还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在一起组成平角。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同时也加深了印象,还真切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联系生2oBGFNJvyy/gs87VWez/tiG8LrLQU76OofBLq0iNeVQ=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作为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样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在学习了“垂直与平行”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建房屋常利用垂直知识(课件出示房屋上的横墙和竖墙是垂直的、窗户的横边和竖边是垂直的等,百叶窗上、斑马线、暖气片上等都有平行的例子)。这样让学生真切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总之,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要结合当时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教材,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经历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求知的科学精神,并运用数学服务于生活。
(作者单位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官渡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