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课堂”教学模式的体会

2012-12-29 00:00:00
新课程·上旬 2012年4期


  抚顺四中是一所普通高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从2009年10月开始,我们学校开始实施“快乐课堂”教学模式。学校要求我们所上的每节课必须是三种课型之一,分别是合作课、探究课和反馈课。在三种课型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出还时间于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思想。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谈我参与学校课改的认识与体会。
  一、分组教学,捆绑管理
  在2009年10月,周立明校长以极大的魄力拉开了四中课改的序幕。首先借鉴杜郎口的分组教学模式,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从形式上有力地保证了课改的持续进行。分组教学开始时,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座位上的原因。一是原来是学生看着后脑勺,现在变成了脸对脸,学生觉得新鲜;二是有些学生现在背对着老师,老师不能全面掌握他的课堂行为和心理活动;三是有些同学看黑板不太方便。看黑板不方便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由学校给每个小组配备了一块白板,能在组内解决的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前面的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这一点在后面会提到。
  二、10+35的课堂模式
  关于四中课改,应该说始于分组教学,成于10+35,真正的课改是从10+35开始的。为什么这么说?分组教学改变的是形式,并未触及课堂的根本,当时确实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主要是当时在思想当中还没有转过这个弯,尤其是在刚分组后学生的表现不是很尽如人意。比如说在合作课中,学生在讲解时从思维方式,到数学用语的规范性,再到板书过程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然后到了巩固练习环节就会发现有的学生一知半解,并不十分透彻,所以又不得不对基础知识重新梳理、讲解。但一讲就不知不觉地又回到老路上来了。现在想想,走回头路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思想观念上,我总结了就8个字:因循守旧,不敢放手。校长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后做了硬性规定,所有学科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这样就迫使我们全体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课堂,着重解决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保证讲解流畅,讲解到位的问题;二是解决教师思想上的问题。
  1.学生问题。众所周知,四中学生基础较差,让这样的学生到前面去讲,肯定是有难度的。对于这个问题,我首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鼓励他们。其次是有意识地按照由好到差的顺序安排学生讲解,起到带动全体的作用。
  具体的做法就是先把每个小组成员按数学成绩排出次序,先从成绩较好的1号学生开始,每次课前做些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做既把教学延伸到课前,又保证了本节课流畅、顺利地完成。然后是2号,3号等等,如此循环进行,既有效地保证了课堂秩序,又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都能积极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来。
  2.教师方面的问题。对于10分钟,我们老师是有过疑虑的。10分钟能干什么,按照以前的模式可能讲不完一道数学题。而现在在这10分钟的时间里还要完成组织、评价、总结等等,老师真正讲解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这样做学生能会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尤其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培训之后,发现学生讨论起来有模有样,讲解起来也绘声绘色的,是学生的表现渐渐打消了来自老师方面的顾虑,让老师甘心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把这个三尺讲台让位给学生。10分钟虽然有些绝对,但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才能真正做到还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问题,老师的问题都解决了,10+35也就得以顺利实施了。
  三、在教材处理上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行课改之初有过这样的顾虑:进度慢,完不成内容怎么办?靠学生自学、探究,深度上不去怎么办?高考时,会的内容不考,考的内容不会怎么办?通过周校长的多次重要讲话逐渐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现在我们的课堂不再刻意地追求进度、广度、深度,只求学生能学,学生能会,没有了一切条条框框的束缚。一句话,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再遵章守本,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发适合我们自己的校本课程。同时,对新教材的内容取舍上,难度把握上实事求是,全面考虑,严格贯彻实施三讲六不讲的原则。对于高考,我们数学组制定了823这样的一个总体目标,也就是说150分的题只讲120分的,内容上绝不贪多,绝不任意增加额外的内容,增加学生的负担,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四、教师在课堂上重导不重讲
  课改之初,由于很多细节没有完善,确实存在课堂混乱,秩序较差等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好主导的作用。这个“导”字,我把它理解成导演的导,导演的工作是组织、协调各演职人员按部就班的工作,实现他的意图。我们所做的应该差不多。我们现在讲课的时间少了,剩余的时间就都用到学生身上,深入到学生中去,首先,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挨个排查,对于错误较多的和完成情况不好的就给予重点关注。其次,帮助每组学生落实学习任务,问题到人,让人人有事可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边实践边改进,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现在的课堂学生参与的人数和过去相比有了大幅提升。
  五、在学生评价上坚持赏识教育
  在学生的评价方面,刚开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评分不到位,缺乏激励性。后来,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集思广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评比,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学生自我约束的意识,进而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所以说,我们的课改不单纯是课堂形式上的变革,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
  当初,也有老师对这个评分奖励制度很不以为然。实践证明,学生很在意,经常出现为了小组分数争得面红耳赤的场面。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我们设置了很多的加分项目,如发现问题分、积极发言分、辩论热烈分等等。我们给学生加分,就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最美的赞扬。被人关注,被人赞扬,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现在有了这个评价机制,会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老师通过评比会放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自觉地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 辽宁省抚顺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