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高中数学自学能力

2012-12-29 00:00:00倪小英
新课程·上旬 2012年4期


  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一味地教给学生知识而忽略了教给他学习的技能,而要慢慢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要求,使学生懂得自学是社会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加强辅导,培养兴趣,增强信心,激发动机,使学生热爱自学。
  一、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
  数学史上不少的数学发现来源于直觉思维,如费尔马大定理、欧拉定理等,都是数学家通过观察、领悟、发挥灵感发现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沟通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活动的弊端是: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要学会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有时,课堂就像一个“大茶馆”,学生学的主动性大大激发了教者教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也更加有活力、有生机。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是数学课程的热点问题。数学课程就具有活动性的特点。教师以数学目标的某一项及学习大纲的某个水平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教师也可以提出开放性课题任务,进行开放性教学活动,提倡一种有愉快感、充实感的课堂。数学课程要加入制作、体验等活动,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丰富对它们的感性认识。
  三、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学习数学
  信息社会的标志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革命。计算机对数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数学教育开始进入信息化的时代。随着数学教学中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已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科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数学思考活动。
  四、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能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程度适时调整,切实实行策略,学生学会自学的那一天也就为期不远了。21世纪正向我们大踏步走来。迎接知识时代的挑战,实践数学课堂教学素质化,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立足课堂进行“课堂革命”,积极培养富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发出的呼唤,更是我们数学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 河北省万全县万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