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不仅包括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在当今社会中,各种竞争十分激烈,导致节奏加快,压力加大。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各种竞争。因此,心理健康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健康心理,成了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体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要加强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下面谈两点粗浅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加强体育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不良情绪
人的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动作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有人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减少情感上的负担,甚至减轻因突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体育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不愉快情绪能得到宣泄,沉重的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能得到减轻或解脱。
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赛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
二、加强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或体育活动中,当他们追求的目的没有达到时,会产生失望、压抑、苦闷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受挫折的表现。在体育活动中受到的挫折往往导致行为反常和过激,有的就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为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制订适宜的教学和竞赛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目的,从而减少挫折的产生。如,在体育达标考核中,要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可以降低达标的标准,使那些体质特殊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另外,克服挫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懂得胜利是人人向往的,而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如何面对失败和承受失败。让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应冷静分析,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把思想上的压力、情感上的纠纷和肉体上的痛苦,转变为精神上的动力,从而形成能够承受挫折、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健康心理。
总之,体育活动不但能使学生锻炼身体、掌握基本技能,促进生长发育,而且还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健康的心理,真正发展成为跨世纪的人才。
(作者单位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