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学生只有对该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究这门学科的欲望,而这种情趣的激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
一、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样长。”任何一个教学班都存在着优、中、差三类学生,按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等方面可分类A(优)、B(中)、C(差)三组。讲课时要采用分层教学法。例如,在讲“圆的面积”时,让A组学生自学课本,独立实验,然后推导出圆面积公式。B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小组实验、讨论、总结,然后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教师和C组学生合成一组,先启发他们思考:(1)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边长或长、宽有关)(2)圆的周长与哪些数据有关?(3)我和C组学生一起做实验:在硬纸上画一个圆,把圆分成n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4)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5)如果圆的半径为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得出正确的结论,他们经过思考,推导得出:S圆=πR2。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心。
三组学生分别完成上面的学习任务后,再进行交流,交流时尽量先让C组同学发言,后再让B、A组同学发言,然后教师总结。教学其他内容时,也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三种梯度不同的题目,让三组同学都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增添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分层布置作业,及时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不仅要在讲课时关注差等生,在布置作业时也要讲究合理性,决不可“一刀切”。一般可把习题分成三类:第一类,与例题相似的题目;第二类,具有新旧知识相结合的题目;第三类,思考性较强的综合题目。C组学生的作业:第一类题目是课内必须完成的,第二类题目是课后继续思考的作业,学生可以自选。B组学生的作业:第一类、第二类的题目是课内必须完成的,第三类的题目,课后训练,也是必须完成的题目。A组学生的作业:第一、二、三类的题目在课内完成,课后让他们通过完成“数学园地”中的思考题、趣味题继续探索求知。由于精心布置作业,激发了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他们个个都能按时完成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要及时批改,针对每个学生,要有不同的评语,同时还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A组的一名同学,成绩较好,但看不起差等生,我对他的评语是这样写的:马文铃同学,你书写认真,思维敏捷,此次作业完成较好。但老师要告诉你,走出咱们六(2)班,走出咱们学校,还有比你更优秀的同学,希望你和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为这样的学生。C组的一个同学,我是这样给他下的评语:梁晨同学,你此次作业书写认真,但准确率不高,老师相信你不是不会,而是太马虎。老师、同学们相信你会扬长避短,在学习上奋起直追,成为明天的优胜者,老师等着为你鼓掌。
通过合理性的评价和鼓励,A组的同学成绩再上一层楼,B组同学努力奋进,C组的同学“慢鸟先飞”,我教的班级掀起了比、学、赶、超的学风,无一学生辍学、掉队。
总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较以前浓厚了,各方面的素质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大新庄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