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洋溢人文情怀

2012-12-29 00:00:00管远兵
新课程·上旬 2012年4期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作为“学科之母”的语文更应成为素质教育的前沿。然而,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使语文教学在片面强调高度技术化训练的同时,人的价值和情感逐渐被淡化以致消失。在技术方面做文章,导致的是形式主义泛滥,方法简陋,内容苍白。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毫无疑问,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势必要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面貌,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当然,强调人文性并不是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简单否定,而是在重视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语文教材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的挖掘,是通过强化学生对语文的感受所进行的认知、情感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学生主体积极参与让语文课堂洋溢人文情怀。
  一、学生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感受首先来自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渗透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同时也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于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精神和情感的交流、融合是不可忽视的。这种交流、融合越真实、越深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体现得越充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越高。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情感的酝酿和升华。正所谓“要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教师要注意情感的融入,只有这样,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才能体现出来。比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热爱之情,思念之情。周总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逝世让国人悲痛不已。今天的学生不容易体会作者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如果教师在交代清楚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自己对周总理的崇敬、思念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学生一定会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和熏陶,进而产生共鸣。教师和作者思想、情感的相通是教好这首诗的基础。如果教师不认真体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那就很难产生共鸣,也就不能感染学生,语文学科的人文渗透更是无从谈起。
  2.教师要注意情感的诱发,找到学生情感的“触发点”。要想感染学生,教师先要让学生“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语文教师更要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更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巨大的人格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之得以升华,情感“触发点”的选择尤为重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精细加工、处理,生动形象的讲述,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机的点拨,形式多样的练习都必不可少,而联系当今社会、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则是寻找情感“触发点”的最佳途径。比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学生对人民解放军的丰功伟绩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缺少感性认识,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当时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还可以联系人民解放军在汶川地震中的英勇表现,强化这种崇敬的情感,这样一定会让学生激情涌动,欲罢不能。
  3.讲究语言艺术,优化师生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于漪也曾这样说过:“教师的语言要深于传情,语言不是无情物,情是教育的根。”因此,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将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优化,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要学会运用审美性的教学语言,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心旷神怡、浑身舒畅。这样,学生不仅能从中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巧用幽默语,寓教于乐。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闲暇意识”的渗透
  闲暇,就是指个人没有必须做的事情因而感到自由和最能表现个性特点的时间。语文教学需要“闲暇意识”,因为“闲暇意识”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也是尊重语文学科特点、激发课堂主体创新意识的必然选择。
  1.要有“自由的”课堂氛围。教师要让学生在一种全新的、自由的教学环境下,自由地呼吸,思维活动也更加松弛,主体在一种完全开放的心灵背景下,找到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或者在旧观念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从而激发了创造力,提高了学习效率。由于学生不再充当被指导、被管教的角色,也不必囿于多方面的限制,而努力使自己按部就班学习。他们的诸多想法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情况下自由地付诸行动,然后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要有“自由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避免过于统一、具体的目标。语文学习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的差异,也是最值得尊重差异的学科,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教师过于强调“统一目标、统一方法、统一答案”的整体性原则,就不能很好地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会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大打折扣。
  3.要让学生“自由地”互动。“变封闭分散的个体为密切相连的群体”,这是个体个性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也是有效语文学习的前提。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语文是一门需要活动、实践、交往、对话的学科。学校语文课堂学习也会有活动、讨论,但往往急于达成既定的所谓目标,而不能在一定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或把课堂看得过于严谨神圣,既无讨论的时间,也无讨论的氛围。所以,语文教师既要努力扩大互动的范围,也要进一步延长互动的时间,互动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
  三、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强化与语文课堂教学中形象性的渗透密切相关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形象直观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生获得更多、更丰富的有关课文形象的感性认识。现代教学媒体集声音、图像、色彩、符号于一身,它设置的教学语境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习作内容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挖掘、去感受语境美,学生在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情操。比如,我在教学《三峡》一文时,精心制作CAI课件,精美的画面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上富有表情的朗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及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其效果远远胜过教师独角戏般的分析讲解。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宜演出的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集中演出,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九年级戏剧单元的教学中,我们排练表演《白毛女》《威尼斯商人》等剧目,学生不仅对剧本所描写的时代、生活、人物思想有了深入的理解,也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到了世间的真善美丑对人物心灵的震撼,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评判能力,使语文课本中的形象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选择。
  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情怀,只要我们能够抛开形式主义的教条,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学习,在学习语文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语文,那么学生从语文中得到的将不仅仅是单一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且中华民族数千年所积淀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人类文化教养及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 安徽省无为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