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之三环节

2012-12-29 00:00:00陈美玉
新课程·上旬 2012年4期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快速上升,中考作文的分值在语文试卷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是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作文这一板块的得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总成绩。于是语文教师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平时作文教学中应把握好哪几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下面我就结合中考作文走势,谈谈我作文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如果你仔细研读近几年江苏各县市中考作文题,会发现中考作文命题呈现三种走势:一是题面更开阔,让学生选材的视野更加广阔,命题者会在提示语或材料中清楚地告诉学生选材角度,材料可来自自然、来自社会、也可来自精神或心灵。二是命题者在提示语中透露的鲜明指向也要求学生去留意、去观察、去思考、去感悟、去回味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思考、感悟、回味中提炼,明确作品的立意。三是题目呈大众化趋向。为避免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更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创作,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需学生把眼中所见和自己的心灵感悟融为一体,呈现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发。
  既然中考作文呈现以上三种趋势,那么,语文作文应怎样教才能使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更显著呢?结合平时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应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作文规范化训练必须扎实
  在语文阅卷中,深信语文教师都有同感:有些学生写的作文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或大段大段的故事概述加蜻蜓点水式的分析议论,或一段记叙夹一段议论,或毫无叙事大发空洞议论。这既不像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这种叙议杂糅的文体错乱出现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作文指导的随意、无序。固然新课改淡化文体要求,但不是说没有文体要求。学生可率性而为,而不是文体开放。固然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写作知识在新课改的淡化要求下,教学实际中已被忽略,但审题立意是谋篇的第一步,审题发生偏差,必然带来选材有误、主题不明确的后果。要避免作文文体不明、主题不明确、思路不清、立意低俗的弊病,就必须进行作文有效的规范化训练。
  从文体角度看,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在叙事的基础上让学生会抒情、能议论。叙事时要掌握以下要点:对事情来龙去脉的叙述要有主次、要有详略;善于把握主要的生活片段来展示人物形象、表情达意;善于抓住生活细节展示人物之间情感前后的矛盾冲突;艺术手法上要有气氛渲染、描写烘托、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事件要跌宕起伏、有情感波澜。这样的文章才能让老师有“一眼望不到底“的感觉,才能吸引老师的眼球。同时叙事时切忌胡编乱造,要有真情实意,可在叙事的字里行间渗透真实而深切的感受,亦可直接把感情倾泻出来。而叙事时穿插些议论,有时就能使一篇貌似平常的文字变得精辟,粲然出色,就像画在壁上的龙一经点上眼睛,就立刻电闪雷鸣,腾云而去。这种议论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能深化文章的主题,提升文章的立意,彰显学生的品味和素养。
  从选材和主题的配合角度看,作文要尽可能贴近社会生活,体现人文精神。教师平时在指导学生练笔时,可围绕成长、亲情、风物、修养、读书、生命意义等主题训练,内容可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方面。这些题材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心有所悟,笔下才会有涓涓细流般的文字。
  除了上面所说的文体、主题、内容方面要加强训练外,还要注意准确使用标点符号和语言的表述,用词要经得起推敲,好文章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的精华。
  学生在规范化训练的过程中掌握写作技巧,无论文题怎样变化,总会写出给人赏心悦目之感的文章。我想这种作文的规范化训练,正是作文写作突破常规,走向自由和个性的重要保障。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写作和生活的关系: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为让学生写作有丰盛的源泉,为了让多姿多彩的世界走进学生的生活,为了让学生写作时不再言之无物、无病呻吟,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审视生活,寻找写作素材。我告诉学生,无论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霜雨雪等自然景观,还是身边的社会现象、生活热点,都可成为写作素材。那么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坚持写日记。日记有其独特的优势,内容可叙事、写景、状物,也可抒情言志,篇幅可长可短,从一定程度上可消除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为避免学生如同记流水账般写日记,教师就需指导学生分类写日记,如自然景物篇、人物风貌篇、心路驿站篇、焦点访谈篇等。这种有序分类写作实际上就是启示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审视生活。学生的关注点不同,作品的立意自然呈现出多元色彩。如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以“水”为话题的文章,讨论时大多数同学的构思角度是赞美水滴石穿的坚持不懈、水冲破重重障碍的百折不回、水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我启示学生:水在自然界中有三种存在形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假如水以冰或水蒸气的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会有什么结果呢?在我的启示之下,有些学生的构思出现了新意:晶莹璀璨外表华丽的事物是易逝的,人在自我膨胀的情况下容易飘飘然、忘乎所以等。这样的观点更新颖,更有深意。
  文章离不开对生活的感受,有了生活感受,才能写出好文章;感受独特,文章才新颖,有个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意。因此对学生来讲,如果仅靠积累生活而没有亲身的体验是写不出具有深远思想和时代感的文章的。为了让学生对生活有深切的体验和思考,教师应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融入社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思考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梳理自己的生活,引领学生去回味“那一瞬间怦然心动”的感觉,把一些生活细节、心灵感悟形成系列,在整理归类、回味感悟中用个人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世界、评价世界。学生的感悟多了,情感也就丰富了,写作时就有了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文章也就有了鲜活的灵魂。
  三、引导学生借助阅读,进一步积累材料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写好作文,重在平时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只有有了丰富的积累,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如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写作的真谛。因此,中学生必须高度重视阅读,重视积累。
  学生通过阅读积累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两种,首先是我们所用的语文课本,教材中大量选文文质兼美,或文辞优美,或意蕴深刻,有些是历届学生必读的著名作家的经典代表作品。如现代著名作家萧乾的《枣核》,结构上用“枣核”巧设悬念,使文章有张有弛、摇曳多姿,紧紧吸引读者;语言简洁质朴又富有抒情色彩,把美籍华人朋友远离故土的浓郁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再如朱自清的《绿》,作者成功地应用烘托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梅雨潭的绿的美,借绿之美抒发了自己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文章不仅给学生视角上的美感,更给人一种人生追求的启迪。学生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能积累语言,学习写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其次,课外阅读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视野,以此拓展学生现实的生活空间和情感空间。我向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大致有三类:(1)富有浓厚时代气息的报纸杂上的随感美文,诸如《青年文摘》《读者》》《青年博览》上的文章,学生看了很自然地把作品折射出来的对人生的思考、启示与自己的生命情感结合起来,随之产生共鸣。久而久之,生活中碰到类似的现象,便会顿生感悟。(2)经典名著。作家在作品中投入深沉炽烈的情感,凝聚了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严肃思考或者独特看法。阅读经典名著,学生与文本对话,就是与作者对话,倾听作者的心声,学生自然会受到影响,在潜移默化中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对世界的认识更加丰富,还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三是优秀作文的范文。我较为欣赏的是近几年的中考满分作文。这些文章的小作者和我们的学生同龄,生活阅历、写作水平比较接近。他们看似平淡的选材却能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必有其独到之处,我就鼓励学生可从谋篇布局、审题立意、遣词造句、选材组材乃至表达方式及艺术手法的应用等方面加以借鉴,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为了让阅读成为积累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语文实践中,我还采取了一些必要的辅助性措施:摘录、背诵、交流。摘录并整理在阅读中遇到的可作为写作素材的经典名句、精彩片段,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再用关键词分类标识,以便写作时快速、准确提取信息。这些积累的语言材料可以分类,如生活经验材料、形象材料或思维情感材料等。将这些材料储藏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生营养,一旦被生活实践激活,就会产生无法预料的效应。著名作家巴金说:“有几百篇文章烂熟于胸,就好比打仗时有千军万马在身旁,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所以中学生有必要背诵一些对写作有益的材料。当题目出现时,大脑中与创作有关的信息迅速集中,再加以灵活应用,创作便有了原动力。同时受学业任务的影响,学生阅读时间有限,况且个人的思维是狭窄的,认识问题难免有偏颇,因此,交流阅读信息和感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信息量,在倾听中增强思辨能力,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感悟、见解,这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假如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作文规范化训练,我们就能解决学生的写作无序随意的问题。假如能够经常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气象万千的生活,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生活,同时,能够经常有效地指导学生借助阅读来理解生活,我们就能解决学生的写作之源的问题。学生有了扎实的写作基础,丰富的素材,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