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中学习语文

2012-12-29 00:00:00赵志岗
新课程·上旬 2012年4期


  面对激烈的竞争,教师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的各类人才。在学习了新课标后,认识到过去的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实践少,导致学生运用能力偏低,导致学生在长大后缺少创新能力,不能很快地去面对、适应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强调学生自己读和写。”“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明确了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后,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前的导入
  教师在讲课时会进行导入,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此达到使学生了解本篇课文概况的目的。所以说,导入的方式十分重要。一般,教师应该先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暗中与所要讲授的文章内容相结合,展开话题,这样不仅能瞬间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使学生对于所要阅读的文章充满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二、多种朗读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课文的朗读方法有很多种,可分为领读、默读、集体朗读、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效果。如,领读可使学生快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与句型;默读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而小组赛读和分角色朗读则可以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进入角色,对课文加深理解。作为教师要准确把握朗读的方法,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目的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
  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创设合理的情境,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我在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对于文字浅,图文对应的课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自学课文;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多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内容;对于科普性强的课文,借助学生课前搜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利用它自学课文;对于古诗,利用简介和图画,让学生自学古诗,初步了解大意,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四、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难点,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兴趣,培养学生敢疑敢问的良好习惯,不断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总之,小学时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阅读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杜家庄乡杜家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