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农村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2012-12-29 00:00:00何国栋
新课程·上旬 2012年4期


  摘 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是与传统教育相区别的主要标志。而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农村学生有着与城市学生不同的教育环境、个性特征、家庭背景,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应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结合农村语文教学工作实际,对农村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提出探讨性意见。
  关键词:农村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性;培养
  新课程改革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呼唤学生主体性的回归。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无论是教师的主导性,还是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注重了形式性,忽略了实效性;鼓励了合作性,轻视了独立性;强调了自主性,远离了主导性;注重了媒体多样性,忽略了情感体验性。甚至出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状态:教学方式由原来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或“满堂放”,组织形式由原来的“严密控制”变为“自由放羊”,教学评价由原来的“分数唯一”变为“过度赞美”。
  下面,主要从教师的角度来探析一下农村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人的主体性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活动而获得和创设的。学校教育是培育学生主体性的土壤,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和弘扬学生主体性的主要“阵地”,教师是这块“阵地”的指挥员。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对农村语文教师而言充满挑战。在既定的教学情境下,农村语文教师可以从理念层面和操作层面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一、农村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自身角色
  农村语文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自身角色,才能促进自身教学行为的转型,才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进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1.学生方面:农村语文教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必须有爱。教师要了解农村学生的实际,要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气质、爱好、家庭背景等。要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和建议,要将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索者、课堂的交往者、知识的研究者。
  2.课程方面:农村语文教师首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认识到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达到教“活书”:既教语文教科书这本“有字书”,也教社会与人生这本“无字书”;活“教书”:既有课堂内的听说读写练习,又有课堂外的感悟运用;教书“活”:既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又能充分展现创新能力。
  3.角色方面:语文教师的角色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尤其是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语文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语文教师应注意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灵活转变并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在知识传授上,要从机械复制者转变为生成创造者;在师生关系上,要从独断专制的训诫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在评价标准上,要从全班统一要求转变到关注个体差异上;在教学视野上,要从单科封闭转变到科际整合;在自我提升上,要从经验积累转变到反思实践;在专业发展上,要从个人完善转变到事业共同体(和同行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创设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环境
  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隐性突破点,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要重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设良好环境。
  1.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农村语文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要重视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参与教学,从而使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的。
  2.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交往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建立平等尊重的氛围,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课堂上相互尊重,培养学生互相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运用“参与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识,共享生命体验的生活过程。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教学观,加强学生的参与性,精心设计出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这里,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
  1.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自由的空间能为学生的身体和心智带来一种摆脱重负的解放。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建构和谐的学习空间,即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比如,学习《蒹葭》这首古诗时,可在课前放一首优美的歌曲《在水一方》,把学生带入轻松、愉悦的意境中。其次,语文教师还应建构多维的思维空间,即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多向思维,引导学生深度地参与、体验和感悟。例如,《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一直被看作是一个“未能远谋”的形象。很多学生得出鲁庄公的特征: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鲁庄公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讨论,学生说出了他的不少优点:不畏强暴、礼贤下士、不耻下问、从谏如流等等,在这样的理解下,学生对鲁庄公的评价就较为全面了,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最后,语文教师还应建构立体的信息空间,即通过语文教学内容与跨领域、跨学科内容的结合与迁移,实现信息空间的拓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处理各种相关信息。
  2.给学生适宜的时间。这里说的“适宜”,是指课堂教学时间要用得好,用得巧,用得到位,为学生提供发挥主体性的恰当时机。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即改变单纯的“授—受”教学,积极融入对话、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其次,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学法。要看到每一种学习方式的价值,将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甚至可以将网络学习方式纳入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多样的学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3.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许多一线教师反馈,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学习效率不高、后进生“失语”、学业成绩分化严重等问题。因此,语文教师心中必须要有全体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例如,学习《孔乙己》可设问:“孔乙己人高马大、英俊潇洒,为何无饭可吃、无酒可饮,而去偷窃呢?”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灵活设计语文活动,使学生有效参与;再次,要注重对话交流,使学生全体参与。
  四、通过调整评价取向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将传统的“去主体性评价”调整为“主体性评价”。(1)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目标不仅要涉及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突出学生的多种能力、态度、兴趣等其他方面的发展。(2)评价指标多层次化。主体性评价的指标包括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综合评价三个维度,兼顾学生的差异性,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增强学习的自信。第三,评价主体的合作性。主体性评价的过程,应该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相互合作、相互参与的过程。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反思。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注意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德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反思.新课程研究,2009(10).
  [2]蔡晖.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现代语文,2009(9).
  (作者单位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