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诵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语感,自律能力差,语文素养不高,对其加强语文诵读教学极具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中职语文诵读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中职语文;诵读;有效教学
诵读是传统的读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从识字教学到蒙学读经,都特别重视诵读。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差、缺乏语感、学习自觉性差、语文素养低,诵读教学对他们有现实的意义,能够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所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可以达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进而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诵读教学对中职生学习语文特别必要。
一、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的结晶。通过朗读活动,把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所以,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提高朗读的感染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中职生年龄还小,记忆力强,此时积累,终身受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诵读能积淀和积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对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意义极大。“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理解了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是诵读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另外,应给学生讲述名人实例,让他们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名士都是善读能诵的读书人,如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前人之所以能够博闻强识,与其良好的诵读习惯有关。在教学中,把这些名人事迹讲述给学生听,且做到诵读示范,让学生意识到多读多背是自己完全可以做到的,从而增强诵读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有感情地诵读的好习惯。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人性化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诵读,关键在于要激起学生诵读的热情。而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心里的感受和情景融为一体,情景交融,真正地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动机,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所以,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多媒体手段介入到诵读的情境中,以提起学生诵读的热情,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例如:在学习《阿房宫赋》一课时,先请学生朗读,然后播放一段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充分比较,感受其中的优劣。好的朗读,读出了阿房宫宏大的气势,在如此大的气势背后,让学生感觉到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再趁机导入——“如果我们来读,你会怎么读”,引导学生投入到诵读中去。
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使诵读教学变得可操作。诵读过程包括:初读,以声悟情;再读,以情带声;后读,以声传情。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致。例如:在《再别康桥》一课中,初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534e9c7efea63b0ab07add2e54bb287d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引发学生质疑“作者为何3次强调‘轻轻’呢?”继而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三个“轻轻”,与文本对话,回到当时情境,设身处地地揣摩理解作者感情——“轻轻来,轻轻走,连告别也都是轻轻,生怕自己的脚步惊扰了宁静的康桥,如此强调告别时候的‘轻轻’这个动作,可见此时的康桥是如此的宁静,诗人不忍心打扰,可见作者对康桥的深情与不舍。”再读,就引导学生尽可能读出第一节中告别的轻盈与离愁之意。后读,点拨学生运用技巧来诵读,做到读出形象、读出感情。通过引读、导读、范读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语速,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有声的语言呈现出变化态势。如找出重音——“轻轻”,并标记停顿——“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以舒缓、低沉的语气表现告别时的不忍与依恋。学生在诵读实践中掌握诵读的技巧。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课堂氛围和谐活跃,学生学到的诵读技巧获得施展,从而实现了诵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在分层诵读中评价朗读效果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准确地诵读,其次是流利地诵读,最后是有感情地诵读。发展性评价,能够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诵读并展示诵读成果。评价要坚持以肯定和表扬鼓励为主,点拨和指导为辅的原则。评价以多元化评价形式,综合评、自评、互评、师评、集体评,发掘学生诵读中的亮点。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个性化方式来诵读,作者对赤壁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而每个学生此时的感受不一定一样,这时,可以激励学生将自己内心独特的诵读感受与大家交流讨论,注重学生的潜在性、差异性、能力性,这样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从而共享诵读的成功体验,也在交流与评价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实现了语文教学与提高综合素质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马彦敏.语文教学要关注朗读的有效性[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2).
[2]王淑梅.朗读指导探微[J].考试周刊,2010(03).
[3]吴岳岚.论诵读教学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D].科技信息,2009(02).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