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语文课堂中的凸现

2012-12-29 00:00:00黄宁涛
新课程·上旬 2012年4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心灵深处这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在课堂中得以满足,这就需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凸现出来。教师应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阔思路,畅所欲言,以促进其主体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1.平等对待学生,把爱心倾注给每一位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位学生都需要同情和爱,当学生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不仅能引发学生产生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实践也证明,初中生往往因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上他所教的那一门功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热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关心、同情。由于教师给学生以微笑与和蔼、慈祥的目光,学生会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为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造了一个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敢于去闯知识“禁区”。同时,教师更应与学生在人格上甚至知识上建立平等关系,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感情、学业上的交流,从而达到更为融洽的境界。
  2.要正确对待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当人们高声自慰“失败是成功之母”时,我想说“成功是成功之母”。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励作用优于失败体验,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下降,而一次的成功则可能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有个学生在“鲜明的主题和生动的语言”上还很欠缺,但我却高度评价了该生文章的真实和朴实,结果正是这一次的肯定,使这位学生在以后的每次写作中都能用心去写,进步真是神速。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存在着“语文课枯燥无味,听一节误一节没多大关系”的心态。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注意到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情境,让他们主动去做,而是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在教学《陌上桑》一文时,开头部分,作者用优美的环境和锄者、行者、青年、老者对罗敷的反应来衬托罗敷的美。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衬托”这一手法的作用。于是,我利用电教手段,亲手制作了一套组合图片:幻灯片的第一页上画了一个单独的美女,第二页上画了包括“秦氏楼”的优美环境,第三页上画了罗敷周围各种人的动作和神态。这样,根据教学需要,我依次打出这几张图片,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单独的罗敷的美和组合后的罗敷的美。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我明白学生已经领悟到“衬托”的神效了。这之后让学生说“衬托”的作用那无疑等于拉开了他们的话匣子。因此,创设一种好的教学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循循善诱,激发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萌发,教师首先应确立现代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相信每一个正常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潜能,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更应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主动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做语文课堂中真正的主人。
  总之,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凸现出来,需要教师提供一个使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奥秘的环境。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展现的童真天性就像展翅高飞的小鸟,在湛蓝的穹空中表现出无限潜能。
  (作者单位 广东省兴宁市沐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