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思想品德课情境创设的误区

2012-12-29 00:00:00
新课程·上旬 2012年4期


  摘 要:通过对教学实践中一些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剖析,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如何走出思想品德课情境创设的误区。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要贴近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与教学实效性,进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情境创设;误区;对策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并促成理性认识的发展。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思想品德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和可接受性出发,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特别注重情境创设,但是,笔者观察发现,思想品德课情境创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本人就以几个日常教学片段为例,通过剖析其中存在的误区,并就如何走出误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要重视材料的针对性,走出牵强附会的误区
  【教学片段一】《特殊的爱,特殊的保护》的导入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今天11月16日是什么日子吗?”
  生:不知道。(一脸茫然)
  师:“今天是我给大家上课的日子啊!”(教师想以此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反映还是很平淡,有些学生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样子)
  师:(打开PPT)“今天是联合国规定的世界宽容日,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倡导人与人之间要有宽容心,生活中我们有没有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宽容呢?”今天就来学习《特殊的爱,特殊的保护》。
  【反思】授课教师创设的情境,似乎是为了刻意契合上课的日子,因为这堂课是一节优质展示课,但是情境材料与教学内容之间明显感觉有些牵强附会,针对性不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绝不仅仅是一颗宽容心就能包容的,这其中更有一份社会责任在里面,宽容是道德层面的要求,而本课对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则是法律层面的。
  【对策】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情境材料,必须考虑到是否有针对性,情境与教学内容之间要有密切的关联性,这样,在教学中才能产生实效性,哪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自圆其说,生搬硬套的情境创设,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思维困惑,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因此,情境创设既要与教学内容有关联,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共鸣,即:既要针对教学内容,也要针对学生的学情。
  二、情境创设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走出舍“本”逐“末”的误区
  【教学片段二】八年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导入情境创设
  师:我们来玩一个拆字游戏——关于“宽容”,我们观察这两个字的偏旁部首,拆开后如何组合意思。
  生1:宝盖头下,长着草,看得见。
  生2:宝盖头下两个人,一张嘴说话。
  师:宽容二字都是宝盖头,可见都是宝贝,“宽”字下面,是草和见,也就是像杂草一样的意见、看法允许并存,“容”字是两个人和一个口,就是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不妨求同存异,合起来就是,要有宽大的气量,原谅和不计较他人,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反思】这个拆字游戏让授课教师颇费口舌,一番“说文解字”,虽然引到了本课的课题,但是学生对宽容二字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上,而教材中有一个《三尺巷》的故事,既有故事性,又有针对性,紧扣教学内容,授课教师舍“本”而逐“末”,也许考虑到学生已经预习过教材内容,对这个故事没有兴趣。但是课本中的情境、案例、插图等都是编写组专家精挑细选的,只要合理恰当地加以利用,同样能出彩。
  【对策】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故事、案例、插图等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材内容的具体化,有的是教材的延伸拓展,有的是教材的补充。因此,在情境创设上,有时要以“本”为本,具体建议如下:
  1.注重对教材中的情境素材进行加工重组,使之符合学生的生活情境。
  2.对教材中的情境素材进行挖掘、深化。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以教材素材为背景的情景创设中来,如让学生讲课本中的故事、演小品、进行辩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以“本”为本的一个情境创设案例:
  【教学片段三】七年级《让生命之花绽放》的导入
  师: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2004年2月23日,重庆璧山县两名矿工到井下检修,不料突遇矿井塌陷,被困井下,他们在井下仔细搜寻,也没有找到出路,身陷绝境的他们后来怎么样呢?大家猜猜看。
  生1: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顽强地活了下来。
  生2:他们被救援人员救出了。
  师:想知道这个故事的最后结局吗?
  生:想!
  师:请打开课本翻到P29,品读《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我所用的情境素材来自课本,也许学生较熟悉,但是我经过网上查找,加入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让故事的真实性凸显出来,再设置一个悬念,引起学生探究兴趣,这样的情境创设既利用了教本中的素材,又有本人自己的设想,稍作加工,便别出心裁,以“本”为本,既可以节约大量时间,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情境创设要注重学生有效的参与性,走出哗众取宠的误区
  【教学片段四】九年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片段
  师:著名学者、科学家钱学森曾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有这样的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针对这一发问,假如你是市长、教育局长、校长、家长,请谈谈如何应对?
  生1:假如我是市长,应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改革中考招生制度。
  生2:假如我是教育局长,坚决查处增加学生可也负担的教师,屡教不改者,开除!
  生3:假如我是校长,我要增加体育课,多开实验课,控制作业量。
  生4:假如我是家长,我绝不强迫孩子学奥数。
  ……
  师:同学们讲得有一定道理(教师对有些学生的信口开河、发泄情绪的回答有些招架不住了),我们全社会都要形成一种教育创新的氛围,来回答钱老的世纪之问。
  【反思】教师在此处的情境创设,意在强调教育创新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担任领导、长辈的角色体验,设身处地进行探究,意在拓展学生的思维,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但是动辄让学生担任领导角色,不免有哗众取宠的嫌疑,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实则学生回答浅尝辄止,甚至带有随意性、情绪性、极端性的倾向,实际操作性不强。
  【对策】情境的创设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学生不但参与性强,而且效果好,有一定的实效性,就拿上面这个情境来说,如果教师将问题修改为:请同学们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就这一世纪之问,向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家长等提出你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我相信,学生会结合当前的学习现状,会从减轻课业负担、改革考试制度、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谈一些实实在在的认识,因为角色定位是学生,也会避免信口开河现象的产生,事实证明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有效触发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把学生身边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事例,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素材引入课堂,这样,学生的参与性不但强,而且效果会更好,实实在在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的心灵。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的情境创设中,只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教材、贴近生活的原则,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学生理解,便于师生互动,真正使创设的情境针对性强,参与性高,取得真正实效。
  (作者单位 浙江省余姚市黄家埠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