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开放性教学是相对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新课改的产物,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体现。着重从制订开放性的教学目标、构建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开展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三方面来阐述开放性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开放性教学的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创建开放的、自由的教学环境,借以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
一、制订开放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打破传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硬性的、常规的目标,而应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发展。应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辨别能力、思维能力等等都融入教学目标中,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同时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倡导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优化、整合,改变传统教学中教材是唯一的教学依据的现象。我们知道小学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如今的小学生接触世面比较多,思维比较灵活,单一的教材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作为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添加或者删除,科学合理地做出调整,进而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数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从而构建出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由地展示自我、锻炼技能jIfmX0A0n5/BQC8oqautsg==。
三、开展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对话,共同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可变性。作为教师应结合教学过程可变性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制订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思维、限制学生发展,而开展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在自我体验过程中总结概念、原理,活化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如:新的教材中少了过去的硬性的法则和规律,增添了“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等开放性的问题。因此,开展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势在必行,对引导学生的发现、探索,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证明:开放性的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应不断探究、总结开放性教学实施的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陕西省南郑县郭滩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