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知识是一种精华,是经过无数科学家的实践、钻研和概括等活动后凝聚而成的科学知识,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如何做到减负不减效,是一个很深的课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首要的是灵活把握教材,给学生适当的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素养。
关键词:思考与讨论;优化;效率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历来是以教材的变革为核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高中物理教科书,该教材在知识呈现和开放性课题探究设计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发展性,设置的不同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资料,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其中,思考与讨论这一栏目的设置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将针对如何巧用高中物理必修教科书中思考与讨论栏目,优化物理课堂进行相关讨论。
人教版教材在不同的章节段落中安排了不同的思考与讨论,我们明白了这个栏目安排设置的目的,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该栏目的作用。
一、思考与讨论栏目开设的目的
1.探究引入
在必修1第25页的思考与讨论中,要求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速度大”“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三种不同情况。这个问题就是为了引出加速度而设置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提出肯定会有疑惑:难道这三种情况不是在描述相同的运动情况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含义呢?课堂以启发思维的方式提示本课的要点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即将学习的内容。
课本第57页的思考与讨论中,相互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的时候,是不是也可能产生摩擦力?在学生已经有了摩擦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其自主判断某种情况下是否存在摩擦力,为学习不同的摩擦力做铺垫。
2.承上启下
在课本第15页的思考与讨论中第二问:如果上述汽车沿x轴向另外一个方向运动,位移Δx是正值还是负值?这一问中的正值和负值,学生在初中的概念就是大于零和小于零,但是学过矢量之后就要明白这里的正负代表的是方向问题,为下一步讲解速度设下伏笔,让学生思考,如果速度反向了,是否也会有负值?这个负值又代表什么意思呢?让学生通过自我的反思,利用客观规律的递进式提问,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总结拓展
课本第63页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定则后,要求学生考虑当夹角分别等于0°和180°时,怎样确定合力F的大小与方向。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可得出两个力的夹角分别为0°和180°时刚好是合力的最大和最小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
课本第40页的思考与讨论则是要求学生画出匀变速直线运动x=■at2的x-t图像的草图,并且考虑为什么画出来的图像不是直线,利用数学知识将物理学的概念知识拓展开来,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如何合理利用思考与讨论优化物理课堂
1.教师充分准备,发挥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教材对知识的教学目标设计不是一次性到位,而是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教材,有效实施教学。教师首先要熟知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才能正确判断本节课的“思考与讨论”作用。正确使用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展开科学的探究讨论,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懂得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张弛有度,适时点拨
被动的学习无法超越主动的学习,现在的物理教学模式更凸显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明确本节课的思考与讨论的设置目的后,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先自行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在学生做出总结后,教师也要适当点拨,让学生拨开云雾,提高学生思考与交流的效率。
3.正确评价讨论内容,及时反馈
学生自主讨论后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大的价值,教师要积极的反馈,整理课堂教学的情况,这样就可以有目的地矫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控制教学过程,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同时也可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合理利用的效果
1.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生要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明确的目标可以激发起兴趣,通过兴趣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与讨论使学生合理运用物理知识,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的魅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物理课堂
不论是思考、交流还是最后的总结反思,学生始终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动手做到眼到、心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一种对知识的全新体验。学生得到了锻炼,思维积极了,那么课堂效率也就随之提高了。
3.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思考与讨论充分体现了教材与学生的对话功能,有利于学生利用多种学习方式,重新体验科学家发现某个物理规律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促进物理学语言水平的提高。
上好一堂物理课,决定因素很多,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为穿针引线的作用,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灵活运用教材的思考与讨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丰富、有序、较为开放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九胜.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如何把握和使用教材.中学物理参考,2010(11).
[2]曲志新.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性思考.中学物理参考,2010(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