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主导者不再是教师,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完全依赖者,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深入,致使广大教师都在为如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探索。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如何才能让教师变“轻松”?这些问题已成为教师们普遍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了。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的,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才会学好这门课,才会对这门课去钻研,才会形成良性循环。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想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那就让学生的双手、大脑、口都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动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通过实践操作,使所学知识“内化”为儿童脑里的智力活动。由于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家长都比较娇惯,在生活上父母就成了“包打天下”,这样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其实有的时候孩子是愿意自己动手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因为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强,对事物比较容易产生新鲜感,只是家长怕这怕那的阻碍着。所以教师要将学生潜在的动手能力挖掘出来,让孩子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在动手中找到自信。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拿出自备的9根小棒,摆一摆,可摆几个三角形;几个长方形,还剩几根。经过几分钟的学生操作后,询问学生:发现了什么?摆出了几个长方形,剩下的小棒还能再摆一个长方形吗?怎样列式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剩下的1就叫余数,这样的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产生疑问,既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应用。又如,依旧是小棒,只不过只需要4根就可以了,那就是在教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时,此时学生已经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有所了解,所以让学生先通过小棒摆出长方形,让学生说出长方形的特点,这样既复习了长方形的有关内容,又成功地引入了下面的学习。让学生将摆出的长方形其中的两条对边由直着放转化成斜着放。询问学生认不认识改变了的图形,引导学生进入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这样简单的几根小棒既可以完成教师的教学目的,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动脑
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问题都可以在“百度”“谷歌”等地方找到答案,加上在学校教师也经常扮演包办者的身份,致使学生思考不积极,发言不主动,缺乏创造性,丧失了小学生原本对事物的好奇心。因此要培养学生勤动脑的习惯。
比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的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的一些例子:比如甲、乙两艘轮船从相距一定距离的地方相对开出而行;小明和小华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这些都是实际情况,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在速度给定的情况下,计算时间;用s=vt进行转化,做到举一反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动脑带来的快乐,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三、动口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有时候不是没有问题,不是不愿意动口表达,而是不知道该怎么问,而且小学生还都存在怕老师的心理,有时即使想问也因为害怕的原因而放弃向老师提出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否则在精彩的课堂氛围,学生也不敢开口说、开口问、开口回答。比如在课堂上大胆鼓励学生提问,并且对那些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和一些学困生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回答,教师要让善于捕捉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亮点之处,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口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毕竟现在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心理素质好对应付以后的大大小小的考试也是有帮助的。
其实,动手、动脑、动口都是相互关联的,学生只有在自己动脑的情况下,才能动手去操作一些用具,只有动脑,学生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让学生动起来的同时将课堂活起来。但是有一点教师还必须要做到,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的学生学习好,就对他提出的问题认真分析、仔细回答,而对一些学困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就不屑一顾。这样依然起不到使课堂活起来的目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学生对教师有信心,才会对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师布置的任务积极认真地去完成。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