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考历史命题的新特点

2012-12-29 00:00:00徐志勇
新课程·上旬 2012年4期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为了适应高考试题新特点的需要,我对近年来高考命题呈现的特点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选择题普遍使用材料创设情境
  历史试题现在命制的思路基本都是选择大主题再辅助“材料”设置新情境后再让学生去分析。
  例如,2010年文综试题全国卷Ⅰ准确率较低的一题。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变……(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材料信息及对材料进行分析整合的能力,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A项;再由题中信息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C项亦可排除。B项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D项为正确选项。
  二、主观题材料文字多,难度大
  2007年全国卷Ⅰ第38题材料文字达1033个,40题材料有308字,合计1341字;2008年全国卷Ⅰ第37题虽然下降至575字,但39题上升至799字,合计1374字;2009年到2010年江苏卷主观材料题文字更是多达2500~3500字左右。这些发展贯彻了高考大纲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等项能力考核目标。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就应经常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材料汲取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依据材料提出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
  三、命题人的专业方向“潜规则”的影响
  高考试题也是社会意识,试题的风格、特点、趋向、难度必然受命题人的主观意识和学术专长的影响。高考命题人大多是高校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因此命题可能在重视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获取、分析、理解、推理、判断和评价等思维能力的考查。这种思维能力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思维的厚度、宽度、长度、精度、敏感度要求更高。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注意历史学者其学术专长专业范围内的文章、著作进行引用、阅读、解析。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丰城市拖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