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表面上看是攻击性行为,实际上是对情绪的控制问题,而更深层次是生理、环境等诸因素错综复杂、积淀缠绕所引发的。干预行为最终促使多个因素发生转变,达到了全面、快速的效果。
关键词:“火山”;环境;标本兼治
安平是一名初二的男生,易激动、自控能力差。上课坐立不定,经常离开座位去招惹附近同学、抵触老师、吃东西、听音乐、玩游戏,随心所欲,甚至考试时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所授科目上交白卷;下课时与同学有时话不投机就互相推搡,甚至发展为大打出手;放学后经常纠集相对稳定的消极的小团体闹事、打架、敲诈勒索。归因的偏差,使之经常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做出一些与常人不同的偏执性的消极解释。如他冲进初一的教室,撕掉某个女孩的书本,理由是:“她用轻蔑的眼神看了我一眼。”他在课上和语文老师对抗,公然挑衅、谩骂,甚至采取直接、简单的近乎本能的殴打方式来解决冲突。这段时间这种情况发展得愈发频繁和激烈。
问题核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的父亲和周围的部分家人潜移默化地传达着不恰当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导致他逐渐地获得习得性的认知和行为。而进入青春期,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内部情绪很不稳定,另一方面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而他所处的负面的环境和心理自我受主流社会的期望与价值观的影响很小,更加剧了他发展“边缘”同一性的坚定性,所以攻击行为在青春期表现得日益剧烈。而且他的家庭教育方式属于溺爱放纵型——父母将感情无限制地给予,对他不做行为的约束,使他难以确立一个标准,反而由于影视媒体、小团体的一些负面行为给他确立了效仿的榜样,再加上学校对此缺乏专业的疏导方法,造成他攻击性行为的强化,同时,他的淫威迫使一部分胆小懦弱的被攻击者忍气吞声和低声下气,助长了他的气焰和他所在群体的攻击行为的蔓延,导致了连锁的恶性循环。安平的问题与家庭系统动力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创设环境:改变由外到内
创设适宜的环境,为他提供调节情绪方面的具体的方法。利用社团的便利,为他提供一个通过正常渠道释放旺盛精力的平台,渐渐地,他学习人际互动,努力与别人合作,通过向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