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如何把握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分寸呢?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的统一,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力求从教育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方面进行重大改革。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要进行相应的角色转换,就首先要更新理念,形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觉得很拗口。现在才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我们教育就应该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着想。不能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的所谓高才生。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尊重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独裁的位子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学生只有对自己有了信心,对知识有了兴趣,在学习中才能产生积极的感情,学习才能有效果。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会影响到学生全面、长远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创设各种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策略的探究性,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能看得懂的,让学生自己去看;凡是学生能讲得出的,让学生自己去讲;凡是学生能想到的,让学生自己去想;凡是学生能写得出的,让学生自己去写;凡是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并不是不要老师了,在适时的时候,老师要做方向性的调整和指导。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的教学气氛,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议论、有沉思、有联想”。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上下求索,积极进取,结伴成长。这正是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讲的是这个道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教师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灵活运用,而不是死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出我们的课堂后还能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服务。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是新课程标准下理念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着想,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究、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推动素质教育和谐、健康的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 宁波工程学院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