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执行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2-12-29 00:00:00刘永萍王毓君
新课程·上旬 2012年4期


  摘 要:课程执行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基础和中心环节。2001年我国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还是课时安排、时间分配等,比以往的课程更能彰显以社会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执行依然面临着课程执行的“门第”之见、课程执行量的缺失、课程执行质的缺失的困境,极大地影响着课改目标的实现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课程执行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课程执行疲软的原因所在,即,教育管理者缺乏教育使命感、教师专业理想缺失、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足,提出转变教育理念,为国家的未来而管理;提升教师专业化,为国家的未来而教;倡导素质教育,为国家的未来而学是提升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执行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义务教育;课程执行;现状;对策
  课程执行是指学校将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方案以及课程实验方案中规定的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时安排、时间分配在学校具体落实的过程。2001年我国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课改精神,要求课程的设置既要坚持以社会为本的价值取向,也要彰显以学生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价值取向,从而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执行面临一定的困境,极大地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笔者从课程执行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执行的现状,探讨其原因所在,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执行的现状分析
  1.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执行的“门第”之见
  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本没有主科与副科课程之分,但学校、教师、家长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以小考、中考为指挥棒,功利性地把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分为主科课程和副科课程,对主科课程,学校重视,教师投入,家长关注,学生努力;对副科课程,学校轻视,教师敷衍,家长忽视,学生应付。上海曾在《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研究报告)》中,把课程整体分解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三大类,令人担忧的是,重视主科课程也只是关注基础性课程中与中考相关的科目,如工具性科目中的语文、数学、外语,自然科目中的物理、化学,与中考无关的基础性课程如劳动技术等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扩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更处于一种疲软状态。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恰恰是要注重学生特殊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却把这些课程视作副科课程,课程执行带有明显的“门第”之见。
  2.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执行量的缺失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执行量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课程开设的缺失,尤其是和升学无关的课程缺失比较大。以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开设为例,据资料表明,只有23.44%的学校完全执行了国家课程方案,没有开过校本课程的学校达到29.69%,没有开设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校达到43.75%;二是开设课程课时的缺失。根据课改精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虽开设了规定的所有课程,但课程课时能够得到保证的依然是与升学有关的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工具性科目。在义务教育阶段,周课时数占学科课程周总课时数的50.82%(五四学制)、50.42%(六三学制),与中考无关的课程课时却经常缺失。以初中阶段的音乐课为例,它是国家规定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必须开设的基础型课程之一,但只有在初中一、二年级时或多或少地能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的歌声,一到初三,音乐课就只停留在课程表里,课堂上歌声荡然无存,音乐课早被与中考有关的课程所占据,尤其是那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探究型课程,要么是课表里虽有,但课堂上却没有;要么是课程表里和课堂上都没有,课时缺失相当严重。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执行量的缺失,有碍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有碍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有碍于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
  3.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执行质的缺失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执行质的缺失主要强调的是课程教学质量的缺失。1996年,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提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要围绕四个方面来组织,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与我国2001年启动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我国的课改也是要通过开设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储备学生的学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由于教育工作者教育价值观的迷失,教育行为的偏离,导致开设课程的教学质量缺失,课改的目标难以实现。以美国中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历史作业为例,通常教师会让学生读反映相关题材的小说,看历史纪录片。比如,教师讲完“珍珠港事件”这段历史后,教师先布置学生读相关小说《广岛》,再安排学生看纪实片《珍珠港》,从多角度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去图书馆查资料,网上下载相关图片,看纪录片谈感受,没有捷径可走。但国内的历史课,只需要一盏灯,一本书,背到深夜12点,考试可能就会过关。历史年代和史实固然要记住,但在美国,不动脑子不动手是很难完成作业的。笔者在此处援引美国中学的例子,绝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觉得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历史课程,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能和美国PK一下吗?尤其是那些与应试教育无关的课程,其教学质量更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因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各方面的。
  二、制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执行的主要因素
  1.教育管理者缺乏教育使命感
  使命感是人对一定社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据使命感的含义,可以把教育使命感理解为教育工作者对一定社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教育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在当今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教育管理者的教育使命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学识、技能;具备相应的能力、修养,使他们真正拥有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7届国际教育会上所言:“确保所有青年人有个性、公民意识和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管理者恰恰缺少了这种教育使命感,不少管理者功利心厚重,在课程执行的实践中,缺乏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使命感,更关注与小考、中考有关课程执行带来的显性效果,即追求高升学率,成为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者,忽略那些与升学无关的课程执行带来的隐性效果,成为素质教育的阻碍者。
  2.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理想的缺失
  教师专业理想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信念,它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指导教师进行正确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精神动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理想缺失主要体现为教育理念陈旧,它束缚着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和教育发展观的转变,体现在课程执行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缺少了一份责任担当——育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忽略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忽略了全面发展的素质观,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把提升学生分数成为培养人的唯一焦点,正是这些不合理的教育理念,使得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执行状况不尽如人意。通过这样一个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能否具有社会竞争、国际竞争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不要忘记,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只有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的国家才能在国际化的背景下,立足世界,兴旺发达。
  
  3.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不足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专业能力缺失,主要表现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素养的不足和教师任教专业学科能力的不足。这与社会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理念还未真正达成共识密切相关,尤其对教师是否需拥有教育学科专业素养仍存在一定困惑,依然对“教育是一门科学”以及教育学科借助其他学科构建的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的理论系统,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从理论到可实践的原则——专业技术,仍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即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鸿沟。伴随着教师认证资格条例及教师聘用制的实施,教师任教专业学科的能力基本具备,说其不足主要是与应试无关的课程存在教师兼课的情况,这些任课教师在入职后因忽略对其的专业培训,阻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造成任职教师要么只有任教的专业学科能力,要么只有任教的教育学科能力,造成义务教育阶段结构性师资专业能力的缺失,严重影响了课程执行的力度。
  三、提升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执行的主要对策
  1.转变教育理念,为国家的未来而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执行缺位、不到位,与我国教育管理者缺乏现代教育理念,沉迷于与考试有关的课程执行带来的显性功利密切相关。世纪之交,全美教学与美国未来委员会曾发表过两份报告书,即《什么最重要?为美国未来而教》《做什么最重要?投资于优质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管理者,是否也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最重要和做什么最重要这两个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问题,就课程执行而言,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归结为一点,即为国家的未来而管理。只有如此的志向,才能淡泊名利,对课程执行不再有主次、厚薄之分,真正做到为国家、民族培养可塑之才去管理,为促进教育公平而管理。
  2.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准,为国家的未来而教
  党的十七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可见,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依赖于教师专业化水准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课程执行的力度。义务教育阶段,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准亟待提升,尤其要建立专业信念,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只有提升课程执行的力度,才能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做到:我们的教育是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着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为国家的未来而教。
  3.倡导素质教育,为国家的未来而学
  2010年国务院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该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再度重申在教育人、培养人方面的重要性,如何真正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在强调学生个性的同时,引导学生为国家的未来而学,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就课程执行而言,必须摒弃课程的门第之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完善评价机制。只有如此,方能把占据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应试教育逐出战场,还素质教育以庐山真面目。让我们的学子成人、成才、成事,为国家的未来而学。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这样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义务教育阶段是学校教育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基础阶段,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着主导作用,课程教学是其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实现梁启超先生的梦想,有待于全社会关注义务教育,有待于教育管理者加大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执行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刘松林,谢利民.关于课程执行的调查:基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3.
  [2]刘松林,谢利民.影响课程执行的因素探析[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0,3(9):18.
  [3]郑秀英,周志刚.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
  作者简介:
  刘永萍,生于1967年,女,山西人,山西省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研究生学历,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王毓君,生于1969年,女,山西人,山西省榆次区郭家堡乡聂村中学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作者单位 刘永萍:山西省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毓君:山西省榆次区郭家堡乡聂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