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2-12-29 00:00:00胡爱玲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0期

一、构建和谐气氛,体现主体地位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多以一种权威的形象出现,学生对教师心存敬畏,这无疑拉开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担心回答问题出错,于是造成了一种心理紧张感,所以要让学生迈过这道槛,真正体现自己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得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课堂便是情感场,教师面带微笑、亲切和蔼地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间无心理距离。同时,教师要通过温暖而有鼓励性的教学气氛在心理上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

二、加强数学活动,体现主体地位

1.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学科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多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概念的提出、公式的提出与概括归纳、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探寻、问题的辨与析、知识的联系与建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并在思考中使学生得到培养和锻炼,进而体现主体地位。

3.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多讨论、多交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巧设质疑、精心安排的讨论、对问题怎样解决等,可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相互间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提问、板演等方式,增加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

三、培养学习习惯,体现主体地位

好的习惯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坏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习数学更需要好的习惯。课前是否预习,基础题目是否真会做,会不会考虑相应的变式,课后是否反思总结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有这样的习惯吗?许多学生因为没有好的习惯,从而没有及时发现问题,上课时间毕竟有限,课上如果有没听明白的课后又不问,结果可想而知,最后当然没有兴趣了,没有兴趣就更不可能主动学习了。如何养成好习惯呢?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可以用任务的形式引导,也可以上课时引导。例如,学新内容时的创设情境、举例说明、变式训练、课堂小结等都可以让学生做,自然成习惯,水到渠成。习惯一旦形成,为学生的学习就打好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总之,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自觉抵制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系统化知识的思想,要将知识的获取放在学生身上,重视学生自主发展的整体作用,体现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作者单位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