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已走进课堂教学,它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它的有效运用,不但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因此,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所喜爱与青睐。只有教师巧用多媒体技术,合理选取媒体素材,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有效课堂教学;学科整合;信息技术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它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加速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目前全面推行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背景下,单单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只有让多媒体技术融入我们课堂教学中,才能丰富我们的教学形式,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学过程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单是教师,更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这些都告诉我们,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发展趋势,能够更好地使教师具体、生动活泼地展现所要教学的内容,还能用直观、具体、形象的手段去感染学生,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无论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媒体,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的。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的时候,要首先考虑该媒体是否适合本次课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完成的任务内容,否则,不但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1.擅用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片段1] 幼儿识字
如果以“1张嘴+1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幼儿识字教育必定以课堂效率低下收场,因为“死记硬背”的记忆方式不能引起幼儿兴趣,幼儿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将大打折扣,学习效率低下。但是若能加入媒体技术加以渲染,课堂效率将明显提升。比如,在认识“上”“下”两个字时配以图片说明及动画演示将会大大激发幼儿兴趣,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让幼儿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片段2] 学生观察能力培养
传统的“1张嘴+1本书”的教学模式很难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直接训练与培养,对教师本身的个人能力要求也相当高。但若能合理利用媒体技术来展示与训练,效果将非常明显。这里以一个传统的“眼疾手快”游戏为例,传统教学模式做这个游戏对教师的个人能力要求相当高,教师表演得不好,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起不到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目的。但若做成媒体游戏,不但免去了教师个人能力要求,还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将有非常明显的促进效果。
[教学片段3] “眼疾手快”游戏
1小粒子放入3个碗中的最左侧碗内盖好,3碗快速不停变化位置,最终停止后,让参与者猜出小粒子放在哪个碗内。(游戏很考验学生的观察力)
2.擅用媒体,动态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知识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常常遇到需要解释些抽象的东西,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描述与表达。比如,时间上的《时、分认识》、数学运动轨迹推导等。
[教学片段4] 钟表时间认识
时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时针、分针和秒针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难度。若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实物展示,往往由于实物钟面较小不利于学生观察,并且存在拨动分针、时针不作相应移动的缺点,不利于时针、分针和秒针间关系的认知。只有充分利用媒体展示与动画演示才能更加形象直观的让学生观察到“时针、分针和秒针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观察Flash时钟动画演示得出结论: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
[教学片段5] 数学运动轨迹推导
数学运动轨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如何协调教学活动和数学抽象性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传统教学模式中仅靠教师的讲解论述与学生的空间想象根本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甚至严重的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致使很多学生在学习轨迹方程推导时就望而生畏。其实,在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媒体: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展现一个异彩纷呈的数学世界,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老师教得轻松。下面我们看一个求轨迹方程的例子:
如图1,过椭圆■+■(a>b>0)的左焦点F1作弦AB。过原点O作弦AB的垂线,垂足为M,求点M的轨迹方程。
此时若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就得挖空心思的提醒与讲解,而学生就要费尽心思地展开空间想象,但结果未必能取得预期的轨迹方程。然而,如果我们利用媒体工具“几何画板”来演示:拖动主动点A在椭圆上转动或制作点A在椭圆上运动的动画按钮,跟踪点M,得到点M的轨迹是一个小圆。如图2。
显然,只要求出这个小圆的方程就可得点M的轨迹方程,问题一下子就变得简单有头绪。
那么,“怎样求出这个小圆的方程?”
这个轨迹是一个圆,而且是以OF1为直径的圆,是不是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做出来。
因为OM⊥AB,所以|OM|2+|F1M|2=|OF1|2,若设点M的坐标为(x,y),点F1的坐标为(c,0),则:
x2+y2+(x-c)2+y2=c2,即(x-■)2+y2=(■)2。这就是所求的轨迹方程。”
“啊!这么简单?”同学们都惊讶起来。
3.擅用媒体,归纳总结,提高知识积累与分析判断能力
学生的知识随着教材内容的讲授逐步积累,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整理、不断归纳、不断检测,像滚雪球一样,把有关的知识联系沟通起来,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化、规范化、条理化。这样学生的运用能力就越用越强,从而就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
[教学片段6] 化学知识点的归纳与整理
我们知道化学反应变化纷呈,任何反应条件的改变都可能引起结果不同。如果不能从中掌握一些反应规律,疲于“死记硬背”,将很难适应。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是学习好化学的重要前提。但若用“1支粉笔+1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归纳总结,显然受限于“黑板”的大小,知识点前后不能有效联系,不能系统化、条理化地学习。但若用“Powerpoint”、网页等媒体工具展示将会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媒体工具不再受限于展示空间的大小,超链接能有效地用于知识的联系,系统化、规范化、条理化将水到渠成。
总之,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可以将大量的媒体资料有效地结合起来,它能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教学的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龚德英,李阳模.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郭成.教学心理学丛书·课堂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01.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县北岙镇城南居昌盛南路洞头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