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品德课程很多人会想到教训、说教,想到严肃的面孔。其实这是对品德课程的一种误解,或者说,是我们陈旧的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曲解了品德课程的本质特征。其实品德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心情舒畅、春风拂面的课程。这门课程的最终育人目的是——实现三维目标。
一、让品德课程融入生活,提高课堂有效性
不管是《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我们不难看出品德与学生的家庭、学校、所生活的社区、所融入的社会以及他们的自我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的品德课程是一门走进儿童生活的课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利用各种贴近生活的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在“忆—察—探”过程中让学生再现活动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品行等方面的启发,从而内化为自身良好的道德情操。
1.忆,再现快乐生活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品德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做到唤醒学生的生活世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让品德课堂再现快乐生活。
例如,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向家长了解自己幼时的故事,并把小时候有趣的相片带来。课堂中,我举办了一个小小故事会:请同学们选一件你最难忘的事情与大家共同分享。其中一个男孩子拿起相片站起来说:这张相片是我过头生日(俚语)时照的。从来都怕生的我,却对远道而来的老姑投怀送抱。就在她把我抱在怀里的那一瞬间,老姑大叫一声:“这小子给我送了份见面礼,请我喝‘烧酒’了。”爸爸将这逗人的画面拍了下来。
2.察,丰富多彩生活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造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丰富学生的生活。
把课堂扩展到无限丰富的社会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认知空间,不仅能增进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在洞察社会中会收获许多新的体验和感悟,思维活跃,使学生的生活更多彩。这样的课堂,呈现的是走进心灵、融入生活的有效生命课堂。
3.探,揭示奥秘生活
在执教《影子的秘密》这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告诉学生:今天有一群特殊的朋友也和我们一起上这堂课,你们做什么它们也跟着做什么,你们找找它们是谁呢?学生寻找到自己的影子。接着我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探讨“影子有什么秘密”的问题,当学生通过“影子变”“手影戏”“踩影子”等游戏,不但对光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也明白了影子的特点和光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揭示出了生活中的秘密。这样的课堂,是走进心灵、融入生活的有效生命课堂。
二、让品德教学走进心灵,落实课堂有效性
1.体验生活,触动心灵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因生活才迸发出力量,因生活才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因与生活紧紧结合才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就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融进生活,体验生活,再现生活,走进心灵,升华生活,实现三维目标。
例如,《友爱残疾人》教学活动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在体验中产生理解,在体验中产生情感。活动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简单易行的体验活动——蒙眼走路以体会盲人行走的困难;用哑语进行交流,以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以体验肢残人行动的不便。
2.感应生活,内化心灵
《保护水,节约水》教学活动,我精心拍摄了家乡被污染的水源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水被严重破坏。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身边的水污染现象,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内化浪费水的现象,生成了水资源的宝贵,要保护水、节约水的意识,这就是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学生在观看中感应生活,在思考中内化心灵。这样的课堂,是走进心灵、融入生活的有效生命课堂。
3.回归生活,指导行为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这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活动方式。我们应当积极开展家庭、校园、社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感悟生活,以道德体验为动力,通过体验巩固深化,一步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把品德教育落到实处。
《保护水,节约水》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周末老师打算做些事情:洗衣、浇花、洗菜、拖地、冲厕所。每做一件事我打算用一桶水,你能不能开动小脑筋想个好方法,用最少的水做完这些事,算算能节约多少桶水。把“一水多用”的好方法告诉家人,并与家人按计划实行。这样的题目,引导学生在计算中回归生活,在再现生活中指导合理利用水、珍惜水的行为,这样的课堂,是走进心灵、融入生活的有效生命课堂。
最后,我想说:只有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的品德教育,才能为学生所接受、所热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阳光雨露……
(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春吾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