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是把科学文化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种“内化”的主渠道。它不但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个体生命历程中的重要场所。然而,从实践层面进行观照,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生成机制的缺失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从主体性的发挥、多功能的效果、矫治策略三方面讨论了课堂教学行为失误的控制及策略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行为;失误;控制
一、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发展个性。”在国外,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坦诚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完美人性的形成”。
(一)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1.学生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局面,把握教学进程和怎样“讲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教师自主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背后,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活动整体缺失。
2.学生主体间相互交往活动缺失。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在学校尤其是课堂教学的多种交往中形成发展的。但是,现行的中学课堂教学大多数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教师与小组、学生个体间、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多向交往严重缺乏。
(二)学生主体性缺失的控制
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创造性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功能的整体实现。纠正这些缺失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任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控制:
1.教师要变“教”为“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变“教”为“导”。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品格,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
2.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才能将知识学牢学活,还能将其转化为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品格。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为此,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矫治策略
结合地理学科实际和学生认知状况,谈谈课堂教学中矫治教师行为失误方面的策略。
(一)调控情绪,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不良情绪,还会直接影响学生知识学习的成效,尤其对中学生的影响更甚。因为虽然他们的独立评价能力与小学生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情绪却有更大的延续性。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好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让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调控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教学材料创设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只有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控制失误,才能让课堂成为真正有效的课堂。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林培英.课堂决策: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案例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妙中.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行为操练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金坛市金沙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