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2-12-29 00:00:00訾春梅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0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就在于阅读。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从小就喜欢阅读,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就提示我们,阅读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学”的能力的重任,应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切实地教会学生学习,掌握运用学习的工具和方法。下面谈几种阅读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篇章,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太阳》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太阳、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它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它就是对所读的书报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可自由选择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读后还要谈谈感受。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学贵有疑”,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3.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草原》以后,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和同桌交流……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四、加强朗读训练、积极评价,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手段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我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对特别优美的文段或经典的语句,我要求学生背诵。

进行朗读训练,精准的评价特别重要。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予以赞美,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如果学生确实无表扬肯定之处,我们也可以把批评“包装”一下,用婉转的语言表达:“如果……那就更好了。”通过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善于读书,从而读好书,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只有让学生觉得朗读很快乐,他们才会在读中有所发现,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学会思考,在读中学会创造,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是一扇窗,透过它就能看见整个世界;阅读是一盏灯,点亮它就能照亮心灵。只要感受到阅读的魅力,那么阅读教学就会走进新天地。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培养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不断改进教学设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新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