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主动探索中求知。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实施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式教学,具体有什么策略呢?
一、创设情境,提供信息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新鲜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对教师提出的切合生活实际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在探究问题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或提供信息,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并投入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是在新课程标准精神倡导下常用的教学方法。来源于生活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知识的交流运用提供了平台。
二、设计问题,研究探索
研究性学习必须有研究的对象,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研究的对象,所提供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吸引力,具有挑战性,能面向全体学生,有的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直接设计问题,有的要分阶段性目标设计问题。对问题的设计,有的由学生讨论提出,有的由教师直接提出。无论由谁提出,教师都应鼓励学生讨论自主解决,特别是要多设计讨论环节,让学生积极地、充分地参与,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组织学生探索研究问题。这样的教学面向了全体,好、中、差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并且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新知识在旧知识的复习、运用中自然掌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从情感上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与自信。
三、实践体验,分享成果
学生在讨论完问题后,可以让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情况。学生讨论的结果各不相同,教师根据小组讨论汇报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典型问题、容易混淆的问题组织开展二次讨论,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在讨论中,教师要鼓励发散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立足本课,联系上下
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不能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为目的,而应结合本课内容提出与本课内容联系密切,在以前或以后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问题,创设一个迫切需要探索解决的新的问题情境,留下悬念,让学生去探索旧知新用,实现知识的自主迁移。
在实际教学中,面对的是参差不齐、基础不一的学生,教学应面向全体,“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上创设的情境、设计的问题、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 江西省宁都县长胜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