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现象: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学目标的设计缺乏思考,只是一味地照抄教学参考和一些优秀教案,还有的教师形成先设计教学活动后制订教学目标的习惯。对什么是教学目标,目标与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制订教学目标,怎样制订教学目标,怎样落实,认识模糊。以至于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摆设或形式。下面,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认识。
一、怎样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魂”。目标不明确,就如同我们航行在大海上迷失了方向。那什么是教学目标呢?著名的心理学家加涅说:“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效果的一种主观愿望,是结束教学活动后所期望学生达到的一种状态和水平,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完成多少、完成的深度和广度,决定教学过程的走向,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方向。所以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教学指向和归宿,是一节课的灵魂和统帅。
二、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1.研读课程标准——依课程目标确立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实施课堂教学的“纲”。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紧紧依据课程标准。作为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理念、思路以及目标内容和实施建议等基本要求。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不能超标,也不能低于课程标EqWhZHo0QJjmnN0sM5apDw==准的总体要求,所以,要认真解读课标,领会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是制订教学目标的前提。
2.把握教材内容——据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
正确解读教材,是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体现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反映学科的教学目标。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把教材作为主要课程资源。要吃透教材,整体把握教材,明确编者意图,揣摩编者思路,提高研究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在解读教材时要做到“七看、七了解”。一看各年级教材,了解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二看全册教材,了解本学期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和编排体系;三看单元主题,了解本单元主题与课标的关系;四看各课主题,了解本单元的内在联系和外延;五看本课主题,了解本课的目的、位置;六看本课栏目,了解本课主要内容和层次;七看课文中各类“标识”,了解要求及提示。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正确解读教材的同时,还要不唯教材,要依据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和实践者,不能教条、呆板地理解教材,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建议中提出的: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学会将长远发展目标分解为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目标。要抓住教材的核心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尊重教材、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确立自己作为教材开发主体的意识,能够在具体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创造,合理地取舍、增删或重组教材内容,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活性因素,与学生的生活、与教师的教育智慧同化,使教材富有生命的活力,使教学目标的定位更加全面、准确,使教学的效果落到实处。
3.了解学生实际——从学生需要确立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以了解学生为前提,要做到“五了解”:一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二是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三是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四是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五是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在了解学生这个基础上制订的学习目标才不会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心理需求,才会使教学活动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才会激发学生的情感,才会具有教学的实效。
三、怎样落实教学目标
1.更新观念,保障落实教学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转变角色,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由过去的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营造科学、民主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保障落实教学目标。
2.基于学情,转化学生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想方设法把自己制订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认可并愿意接受的学习目标,以期和学生达到思想、情感和认识上的共鸣,并用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牢记心中,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行动指南,为防止学生遗忘,教师也可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摆在一定位置,让学生自觉地对照学习目标时时指导并检验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成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欲望。
3.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形式和内容都要为目标服务,每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或环节,都要多想想、多问问“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什么作用,而不能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和气氛的活跃,抛开目标随心所欲地设计教学过程。
4.检测反馈,切实依据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通过当堂检测,反馈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使师生及时地了解课堂学习情况。为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检测题,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出示,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通过自查或互查,检查目标达成情况,培养自信心,如有错误,查找原因并加以改正。最后根据检测结果,师生一起对本节课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5.课后延伸,奠基新的教学目标
在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小结,引申拓展学习课题和内容,激发学生课后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持久地热爱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作者单位 山西省榆次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