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已经成为我国教学的“三主方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三主方针”已被证明是符合教学规律的。这里,我们应特别指出“以教师为主导”这一个方针是“三主”方针中重要的一环。以教师的知识、阅历诸方面来看,“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强调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体现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将学生不仅视为生命体,将教师不仅仅当作教育者,而更是发展者的主体性原则。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之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观念上改变了师道尊严,走近学生,关爱学生,赏识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就得靠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语言进行实践,就避免不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因此,互动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应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灌输者
外语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另一个语言的民族、另一种语言思维世界,而不是单纯地训练学生“说话”。教学中应注意融会贯通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内容,把握教材精髓,选择少而精的具有代表性、拓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话题,以便学生在话题中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既锻炼语言交际能力,又复习巩固,灵活、创造性地应用新旧知识,激发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英语知识。
二、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够轻松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在创设的语境中自由交流,主要原因是他们能够像对待朋友一样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师生通过教学过程互动,促进彼此间知识信息、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的交流对话,从而构建起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学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要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首先必须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让学生尊敬你、信任你、喜欢你教的这门课,才乐意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愿意和你交流思想。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凡是学生学得好的或感兴趣的学科,大多是该科任老师非常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而学生必定也是很喜欢、敬佩这位老师。这种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使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动力,因为这种对教师的好感,又往往迁移到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上,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好该门学科。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常常讽刺、挖苦、训斥、处罚学生,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和不满情绪,进而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对该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厌恶之情,不愿意和教师交流,又怎么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动呢?
三、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动机
要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单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动机,利用各种诱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1.创设课堂情境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幻灯或多媒体等手段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很容易就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教授中来,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比如,在学习高一英语Country Music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美国著名歌手的照片以及他演唱的一些画面,再播放著名的美国乡村音乐。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了解乡村音乐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
2.提高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认识的过程、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学法的领悟,都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落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率。教师不能只盯着少数学生,而应面向全体,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鼓励为主,正确对待学生的成功和失败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获得成功时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同时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失败与挫折,决不能讽刺、挖苦,而应该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树立他们的信心,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获得成功。
4.呵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青少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有想象才会有创造发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小心呵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学生异想天开的问题不仅不能指责,还应适当鼓励,保护学生不断探究问题的良好动机。
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我们要敢于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只有师生不断地共同努力,彼此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山西省襄垣县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