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多样性的课堂活动中,怎样才能紧扣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来组织,使得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经历了2012年江苏省小学英语网络培训课程后,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介绍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组织;有效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过多地重视教学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而忽略了自己课堂教学目标整体性、有效性的设计和把握,往往会使得中低年级的孩子太过关注和期待不同种类的活动和游戏,反而对真正所需要学习的目标词汇、语句没有兴趣。有些时候,老师过多地把精力放在创新活动上面,孩子们在英语课堂上更多的是期待游戏、期待活动,游戏结束后,需要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实际操练时,一部分只对游戏感兴趣的孩子就再也提不起精神来,开始注意力不集中,不再投入课堂学习。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围绕教学目标组织英语思维层面的有效活动
当我们进行课堂活动的时候,往往也是学生兴奋点最高、发展思维的最佳时刻。在沈峰老师的讲座里,出现过这样一个例子。在教我们牛津英语问路、找方位的单元时,我们有的老师精心设计了活动,请了课件制作公司将自己的活动做成一个Flash,让学生看着动画中的小人和目的地之间的位置关系来操练句型。这样的设计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一看到画面中出现了小人和目的地的方位关系之后,大部分孩子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受母语的影响,用母语先表达出来。这时候学生实际上就是在中文环境中得到的结论,再把自己的结论翻译成英语。这样表面上来看老师确实让学生开展了操练语言的活动,学生也能够按照老师的预期将目标语言生成于课堂,但是从更深层次的思维角度来说,学生归根究底还是没有掌握现实环境中运用英语达成语言交流的目的。针对这样的一个活动环节,或许不需要以PPT的形式来创设这样的问路操练环境。可以直接利用课堂学生间的座位关系,在不同的位置点间设立一个目的地名,让学生以教室的大门为起点或者任意的一个学生的座位为起点,告之其所需要到达的目的地,让其他学生都来充当行人,整个教室化身为xx street,xx road,让所有学生都投入到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全身心地去体验目标语言句式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和表达。这样学生既能够练习到语言形式上面的表达,也能真正从思维层面上得到英语思维模式的锻炼。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活动方式比用PPT呈现环境操练更加有效。
二、利用主题人物开展情节性的有效教学活动
在高洁老师的4B Unit 9 Breakfast这堂课中,高老师抓住新课标的要求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人物——康夫来贯穿整堂课的始末。从康夫一早起床,需要吃早饭,问多啦A梦自己的早饭内容到师生之间讨论彼此不同的早餐,使学生在兴趣被激起的开端就接触到了课堂上需要学习的目标语言,并且和学生之间做了有效的服务于本堂课教学内容的free talk互动。看似几句简单的对话,实际上,是整个人物完整一天生活开始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有效、自然的导入。随着主人公康夫朋友们的到来,大家一起玩耍和玩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高老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游戏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承上启下,紧密相连,但又非常清晰地紧扣住本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每一个活动环节都有自己的作用,同时各部分之间又体现了层层递进的梯度。
三、利用教师语言开启话题讨论,为活动的开展创设合理有效的语用环境
在高洁老师4B Unit 9 Breakfast这节课里,她利用自身的语言输出信息为孩子们创设了大量的对话信息背景和开启对话的话轮,令我就如何进行过渡的问题有茅塞顿开之感,体现了我们的英语教学不仅是教授语言,也是在教授文化。然后由自己常做的事情过渡到卡通人物康夫的早餐,再讨论师生间不同的早餐内容,利用老师和学生的信息沟来教授新单词fired egg和porridge构思非常巧妙。如果是我自己来教的话,我可能只会想到给出一个breakfast的topic,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讨论有哪些食物可以作为breakfast,然后直接由图片来引出两个新单词。在平时的新授课教学时,我也时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常常会对着一个主题讲不出话来。听过高老师这节课特别是导入环节以后,我突然意识到,想要学生开口说,老师之前就必须大量地输入语言信息,要在输入的信息里面明确给出学生几个关键的句型,并且这些句型应该是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紧相关的句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用目标句式进行对话,在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中,自然地过渡到今天需要教授的语言内容上去。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顺利开展下面的教学内容了。不得不佩服高老师的设计思路和课堂内容组织形式。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不断探讨如何将自己的教学目标通过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柳思俭,钱富祥.实用小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夏慧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新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