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2012-12-29 00:00:00樊玉叶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0期

在常态教学中,我们该怎样进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呢?中国德育研究会会长姬君式同志多次提出一个观点:要将品德课上得朴实,尽量体现一种常态下而又真正具备德育实效的课,不需过多刻意的准备。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品德与生活课程最主要的改变就是“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新理念告诉我们: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下,在相应的开放的“教材观”、课程资源观、师生角色观等配套新理念的支撑下,不仅揭开了德育实效性差的面纱,更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可能。

一、常态下品德与生活教学,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说教是苍白无力的,体验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效果。俗语说:一样米养百样人。这句话很通俗地告诉我们,人是所有动物里最富有智慧也是最复杂多样的,人和人之间既有共性,更拥有许多个性化的品质。对同样一件事物的发生,每个人所站的立场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情感体验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亲亲一家人》一课时,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要求学生:(1)观察一天之中,家里人为自己做了什么,并和学生共同商量制订观察时间及观察项目表,引导学生具体观察早上、中午、晚上家里人分别为自己做了什么。(2)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你感受到了家人对你的希望、对你的爱。并具体指导学生列出几种典型的生活环境,如,当你生病的时候、当你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带着任务,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用自己稚嫩的双眼第一次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真实、毫不虚拟的生活情境中去寻找、去发现,他们从许多细微之处寻找到了父母、长辈蕴含其中的对自己浓浓的爱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惊讶,他们感动,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开放的、多元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引导学生的自感自悟为主线,努力创设种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于各种具体的、真实的或虚拟的生活情境中,获得直接的、第一手的感性体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交流的学习情境中释疑解难,以课外实践中自主体验,自悟道理,自我完善,将这种体验上升为一种理性认识,使课内所学沉淀为道德主体本身的个性品质,用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道德言行。

课堂中,教师再以具体展现亲情为线索,设计了“摘亲情果”这一活动,当设计新颖、结满亲情果的亲情树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用激情的话语鼓励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观察所得,看谁能摘到树上的“亲情果”。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达到了极高的状态。学生的汇报内容包含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学生,在寒冷的冬天里找到了妈妈温暖的爱。在医院的病房里,找到了妈妈温馨的爱;有的学生在热气腾腾的餐桌上找到了妈妈无私的爱,在爸爸严厉的目光中找到了深沉的爱,在爷爷奶奶的唠叨中找到了细心体贴的爱,在自己的名字中找到了长辈寄予无限希望、充满期待的爱……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一张照片、一个名字、一次嘱咐、一次轻轻的抚摸都无时无刻地体现着家人之爱,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所震撼、感动。同时,他们在别人的故事中又不断有了新的发现,在别人的故事中找到了自己,这些发现,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深深地吸引了他们。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深深地折服,并产生了积极的情感效应:生活在家人浓浓的爱里是多么幸福啊,我应该好珍惜他们的爱。

二、常态下品德与生活教学,要不失活动性

“活动性”和“体验性”是品德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标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的基本教学策略之一,全国各套教材基本上也都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呈现德育内容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具有很强的增力作用,它能促使个体按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行动,从而形成道德习惯。因此,设计有利于全员参与,能真正唤起儿童情感共鸣的活动,让学生投身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行及时评价。

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根据儿童好新奇、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我们的活动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学《春天说了什么》这一课时,设计了寻找春天(室外活动)、欣赏春天(画面展示)、赞美春天(诗歌朗诵)、歌唱春天(歌舞表演)等一系列不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走进春天,用他们的身心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神奇。由于每一个活动环节都有不同的形式,学生始终都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情境中入境生情、入境悟理,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唯有如此,才能使品德与生活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力,刘莹.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光明日报出版社.

[2]邱孝玉.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沙河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