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动”儿童简介
本文中的“多动”不同于多动症,多动症是儿童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性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总称。多动症儿童在行为评定量表、注意划消测验、本德尔视觉运动格式塔测验、本统视觉保持测验及智力测验等心理评定项目中,与正常儿童有着明显的差异。对多动症儿童的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的智商较正常幼儿偏低。本文中的“多动”儿童行行也常伴有过激行为,不良行为明显高于一般儿童,症状类似于多动症儿童,但并未接受正式的鉴别与诊断,且其智商正常,从笔者观察以及主配班教师反映的情况来看,行行甚至较一般的儿童更为聪明。5岁半的行行读幼儿园大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工作有点忙,行行主要由奶奶照顾。在幼儿园时,行行从早到晚动个不停,不好好吃饭,以至于营养缺乏,身体素质比较差,容易生病,经常因为生病而旷课。
二、“多动”儿童的教育案例及分析
[案例]英语课上,当英语老师手拿卡通图片、头戴卡通头饰,给小朋友们讲英语游戏规则时,大家都端端正正地坐在小板凳上仔细听着,饶有兴趣。而这时的行行管不住自己,他手拿手工课上的材料毛线球,将毛线拉得老长,在英语老师讲课的中心位置玩耍,只见毛线眼看就要绊倒英语老师了,他却傻傻地乐着,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笔者刚准备上前去制止他这种扰乱课堂的行为,已经来不及了,英语老师发怒了,把他关在了教室门外。
笔者全程观察了行行,当他激怒英语老师时,露出了呆住的表情,似乎不懂老师为何生气;当他被英语老师赶出门外时,他开始愤怒、狂躁起来,嘴巴里也乱骂脏话,一边骂一边哭一边用脚使劲踢门。
[分析]英语老师这种粗暴的解决问题方式也许对一般儿童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于行行这个多动到无法管住自己,又天真到不怕任何权威的儿童来说,则起到了相反作用。不仅未能使行行弄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何在,甚至将行行逼成失控的状态,也严重破坏了师生关系。当然,笔者理解这位英语老师,他不容许任何儿童无视他的威信。毕竟是行行搞破坏在先,如果教师不加以制止,接下来行行会更加肆无忌惮。“多动”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当他们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批评之后,其实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由于内心已滋生出叛逆的情绪,不容许他们低头认错。这时,教师应采取软化的教育方式来诱导他们,用爱心感化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感受到自己在被关心。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上上策。
三、教育建议
据笔者观察,由于行行好动、对事物缺乏持久的注意力,往往会扰乱课程秩序。教师不恰当的批评、惩罚或放纵使得“多动”儿童丧失自尊而自暴自弃,容易形成或强化不良行为,如违纪、攻击等行为。因此,必须为“多动”儿童提供一个外部秩序,以弥补其内部秩序的不稳定。但是,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教育策略。本文中的“多动”儿童行行的最大兴趣爱好是玩植物大战僵尸,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不和他玩,在家里,家长又不准他玩。
教师可以针对性地用“代币强化”法来干预和矫正行行的消极行为。“代币强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小星星、盖章、卡通贴纸等都可以作为代币。当儿童做出教师所期待的积极行为后,就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一段时间后,儿童可以用一定数量的代币兑换他所喜欢的奖励物或活动。适合行行的奖励是给予他玩植物大战僵尸游戏的机会。笔者建议教师与其家长沟通,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利用代币强化法来逐渐矫正行行的违纪行为,慢慢培养其自制力和纪律性。强化的频率最初可以是固定比率强化,比如,只要行行表现出了教师指定的3种良好行为,就和其家长协商,准许其在家玩植物大战僵尸1小时,逐次递增。
笔者观察发现,行行和同伴之间的相处是有规律可循的。行行喜欢欺负男孩,从不欺负小女孩,甚至经常帮助、保护小女孩,玩玩具时也会让着小女孩。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行行的这一个性特点,在安排座位和分小组时,将行行和小女孩们分到一个组,这个组的位置最好离教师近一些。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行行表现出更多教师期待的良好行为。
教师还可借鉴融合教育的理念来促进其他小朋友积极接纳“多动”儿童。融合教育的核心是加强人际融合。人际融合在幼儿园里主要指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有效接纳和彼此认同。实现人际融合离不开人际交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贯彻平等原则。针对“多动”儿童的融合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把“多动”儿童安排在普通班里,只有当“多动”儿童能够在班级中得到教师的赏识和同学的接纳,才算真正的融合。针对班里的“多动”儿童,教师要了解他们的人格特点,真正使他们在班级产生安全感、能够被教师和同伴尊重和接受,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教师应该从理解的角度看待“多动”儿童,弄清他们在课堂中的各种表现以及奖励、惩罚对他们行为的影响,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并从关爱的角度来对待他们。
参考文献:
[1]陈伟伟.多动与多动症的鉴别:由一个多动症案例引发的思考[J].心灵港湾,2009.
[2]晖亮.怎样识别孩子是否患多动症[J].医疗保健,2004.
[3]许莉娟.请不要漠视我:关注课堂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J].基础教育月刊,2008.
[4]辛涛.儿童多动症的矫正模式[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
[5]张瑶,宋维真,崔秋耕.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评定和家庭因素的关系[J].心理学报,1986.
[6]杨凌燕.她为什么放弃了小文:一个多动症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
[7]董奇.论儿童多动症的几个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
[8]石茂林.情绪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2011.
[9]石晓晖.融合教育中的同伴作用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7.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