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手法在记叙文选材中的运用

2012-12-29 00:00:00金晶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0期

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选材成文时,容易和别人撞车,使文章陷于平庸,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其实,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文章立意要深远,缩小切入口是个很好的方法,同样道理,记叙文所写的内容、情节内容也需要缩小切入口,而“借代”这种修辞正好能帮助我们在选材时做到与众不同,让读者耳目一新。

借代手法,指的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我们可以试着把句法应用到写作时的章法中来。

一、用典型代整体,加深读者印象

杜甫在诗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没有直接铺叙富贵人家的奢侈挥霍,穷苦人家的受冻挨饿等情景,而是刻画了“酒肉臭”和“冻死骨”的“典型”场面:富贵人家门前飘出了酒肉的味道(一说酒肉腐烂变味),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这样不仅能让读者想象富贵人家如何的浪费奢靡、暴殄天物,穷苦人家如何的衣不遮体、揭不开锅,写出了当时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概括性极强,因此成为千古名句。因此,在选材成文时,写“全部”不如写“典型”,巧妙地用“典型”来代替本要写的全部内容,就能起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如,在写《陶醉》这篇文章时,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的素材是“陶醉在乡村、自然的美好景色中”,于是大篇幅地铺叙乡村、自然景色之美好,结果很多人选材类似、缺乏新意,不能给阅卷者留下印象,哪怕写得再精彩,分数自然还是平庸。我们可以试着在选材时应用一下“借代”手法,比如用“蛙声”或“萤火虫”来借代乡村、自然,只需描写几处蛙声,或者刻画几次看到萤火虫的经历,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用部分代整体,以小见大

曾经批改《相遇》这篇作文时,我发现很多学生选择写“与某某人相遇的一个故事”,父母也好,老师也好,陌生人也好,千篇一律,让人看了索然无味,只有一个同学写了“与一个农民工的眼神相遇”的情节。这篇文章用一个农民工的眼神借代这位农民工,着力刻画了他眼神中的希望与憧憬,并将此眼神的寓意深化为社会上所有打工一族的期待。正是因为选材时用部分代了整体,所以在具体叙事过程中能更多地运用细节描写,更细致传神。

不仅刻画人物时可以运用“借代”手法用部分代整体,在叙述一件事情时也可以精选情节中的一个片段甚至是一个动作进行描写。如,有学生就用“切苹果”的动作贯穿整篇文章,全文就写了三个动作片段,分别是:母亲熟练地为专心看书的我切苹果,我笨拙地为生病的母亲切苹果,又回忆插叙了母亲为年老体弱的外婆切苹果,表达了三代人浓浓的血脉亲情。文章没有大篇幅絮絮叨叨一些琐碎的小事,仅仅通过刻画三次切苹果的动作就水到渠成地凸显了主旨,可谓以小见大,让读者回味无穷。

以上是“借代”手法运用于记叙文选材时的两种方法,若能在平时写作时适当应用,就能让普通的情节出彩,让读者印象深刻,耳目一新。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