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远航的小船营造避风的港湾

2012-12-29 00:00:00罗兰兰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0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流动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进城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了2亿人,在这2亿人的背后,有7000多万他们的孩子,这其中包括跟随父母在他乡的1400多万随迁子女。这些外来民工大多没有稳定的工作,致使他们的孩子,这些原本应该在父母羽翼呵护下生活的幼鸟,早早加入了迁徙的行列,在不同的学校打游击战。他们犹如远航的小船,在风浪中颠簸,接受着生活的考验。

如何发挥少先队组织的力量,关注、关爱外来民工子女,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是摆在各级少先队组织,尤其是农村少先队组织面前的一个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就如何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优势,让外来民工子女健康成长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分析和探索,在这里总结出来,以供同行探讨、指正。

一、积累数据,发现存在的问题

数据整理:

存在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外来民工子女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由于外来民工流动性较大,工作不固定,他们的居住地也随之不断地变换,使得孩子也不得不经常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有的孩子甚至连续几年不能完成全学年的学业,只好不断重读。这些外在因素加上孩子自身原因,导致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绝大部分孩子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抱着一种漠然态度,具体表现为:学习基础差,习惯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作业抄袭、草草应付,甚至于根本不做的现象较多。

(二)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外来民工的工作不稳定,他们不停地变换工作、生活环境,使得其子女也跟随变换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再加上他们的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类型:

1.“我是外地人!”——自卑

不少外来民工子女心里都存在“我是外地人”的观念,这是一种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自己轻视自己、过低评价自己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它属于性格上的一种缺陷。外来民工子女之所以自卑,首先得归咎于社会环境。外来民工虽然为本地的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歧视、排斥却从来都没有减轻过,“不要与外地学生同桌”的家长比比皆是。而这种社会现象,当然会影响到学校这个“小社会”。绝大部分民工子女在家乡时并没有自卑现象,到了异乡后,他们突然被放到一个完全陌生、语言不通的地方,各个方面都无所适从,加上在衣、食、住、行以及学习成绩各方面与本地学生存在的明显差距,自卑心理于是迅速地滋生。

2.“我不要和大家玩!”——自闭

自闭是指不愿与他人接触、交往,喜欢独自一个人,时常感到孤寂、空虚的心理现象,它属于一种不健康的性格类型。民工子女的自闭和上面所述的自卑有其内在的因果联系。学校里不难发现这些现象:下课的时候,总有一些外来民工子女,特别是一些女生,一个人远远地望着同学们游戏,满眼的羡慕,当有同学主动邀请她时,她又躲得远远的了。

3.“我的生活我做主!”——放纵

放纵即自己管不住自己,对自己的思想、言行无以约束,这个问题在外来民工子女身上非常突出,而这其中,又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习惯性的放纵,很多外地学生在学校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学习上自由散漫,生活上也是如此。这种放纵,应该与他们从小放纵式的家庭教育有关。另一种放纵,则属于“破罐子破摔”,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指望,于是对学习、对纪律都抱一种草草应付、无所谓的态度。

4.“我不要你们管!”——偏激

诸多的现实问题,让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极为不平,容易对很多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产生不满情绪。据调查,外来民工子女,特别是一些男生,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一点小摩擦时,往往是出口骂人,出手伤人。在教师处理事件时,他们往往也容易产生老师包庇对方的想法。有的甚至在学校外结伙成伴,对有意见的同学实施报复等。

二、成因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

在分析成因前,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外来民工为什么要把子女也带到异乡来。据调查,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为了家人能够团聚;二是子女大了,家里爷爷奶奶管不住了,只好带出来。(这种现象多指男孩);三是子女大了,能帮家里做事了,就带出来。(这种现象多指女孩)。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让孩子更好地学习,或使孩子身心更为健康地成长,并非民工带子女出来的最主要的动机。这就使民工子女的就学之路从一开始,就显得不平坦,而最终造成前面这些现状的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现实生活的差距

这些年来,国家、各地方在政策法规上对外来民工有了一定的保障,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也有了更多的理解、融合与交流。但不容怀疑的是,由于诸多原因,对外来民工的排斥现象在社会上还是大量存在。大多外来民工租住的是拥挤、狭小、阴暗、潮湿的房子,干的是最脏、最累、最苦的活,拿的是远低于本地人口的工资,而且还存在拖欠现象,他们的生活、工作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这当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子女。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但外来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实际问题。

由于年青力壮的父母多半在外打工,最初的时候,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子女交由自己的父母代为看护。这些监护者由于年龄、观念问题,对孩子要不就是娇宠过分,要不就是撒手不管,任其生长,再加上文化层次很低,甚至有很多就是文盲,他们根本无法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外来民工在外打工,生活的艰辛、经济的拮据,使得他们疲于生活、工作的压力,极少再有精力来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再加上外来民工往往生育不止一个孩子,在他们的意识里,把孩子抚养长大就是自己的全部责任,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是学校的事,家庭教育意识十分淡薄。

据笔者的调查,外来民工在子女的教育方式上,棍棒教育的比例竟占50%。学校在与这些家长沟通交流时发现,很多家长不仅自己对孩子实施这些野蛮行为,想以严惩手段教育好孩子,有时对学校教师也是如此提议。殊不知,这些行为不但有违教育法,而且也适得其反,孩子的心灵往往因这些简单粗暴的行为而产生压抑、抵触,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孩子的灵魂。

(三)学校的应对措施有待完善

如果说社会和家庭的因素我们一时无力改变,那么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学校在面对外地学生这一不断涌入的特殊群体时,如何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以使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外地学生的增加,无疑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日常的管理工作。也因此,虽然当下不少学校对外地学生工作作了不少的研究,但留在理论层面的比较多,适合实际操作并使外地学生切实受益的措施比较少。

三、付诸行动,营造避风的港湾

对于这样的现状,作为少先队组织,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让这样的一个群体在我们的组织中健康成长!

那么,我们应怎样利用少先队组织作用,让外来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呢?根据学校实际,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为这些“远航的小船”,营造避风的港湾。

(一)平等对待,淡化“外来民工子女”这个特定的称号

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早就追求的理念。从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中朴素的民主思想,到柏拉图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设想,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成为各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要平等对待每个外来民工子女,必须从意识上淡化,甚至抹去“外来民工子女”这一特定的称号。为了逐步做到这一点,我们一方面要求各中队在座位安排、队干部挑选等方面做到一视同仁,同时,积极开展活动,帮助外来的新生尽快地融入少先队组织。每学期开学初,我们都要举行以“让我走近你”“欢迎新同学”等为主题的队活动,号召队员们结交新朋友,通过游戏、演讲、征文等形式,比一比谁的新朋友最多,赛一赛哪一对伙伴的友谊最真。事实证明,孩子是最最纯真的,他们只要能走到一起,就能打成一片,就会没有隔阂,就能笑容灿烂。

(二)利用体验教育、雏鹰争章,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外来民工子女其实和大家一样,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本地生活,形成在这里生活一些必要的行为习惯,养成高尚的生活情趣,树立乐观、自信、向上的生活态度。道德养成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民工子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而我们少先队的体验教育、雏鹰争章是培养队员良好行为习惯的载体。用争章来促进角色体验,使外来务工子女队员在争章过程中体验成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是我校少先队组织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在农村大部分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参加过一些技能培训,因此在争章过程中总是显得不如本地队员。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求各中队要坚持队员的自评、队员间的互评和老师、家长、社会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坚持进步就予奖励的原则,并在奖励政策上做到“不露声色”地适当向外地生倾斜,不断激发外来务工子女队员内在的积极性。每个中队定期比一比谁的奖章最多,讲一讲奖章背后的故事,彼此分享获章的快乐。在每月的“争章之星”评比中,也适当地照顾外来民工子女,从而,让外来民工子女在活动中发展,在体验中成长。

(三)爱心传递,拉近队员之间的距离

“手拉手,一起走。”外来民工子女中大部分学习情况不容乐观,我们提倡队员开展“手拉手”活动,让一些平时学习比较优秀的队员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外来民工子女,帮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鼓励外来民工子女,发挥自己的优势,为身边的同学、为“温暖的新家”出力,拉近队员之间的距离。

“心连心,献爱心”。外来民工子女中总有一小部分队员家庭状况特别困难,有的孩子几乎每天中午用辣酱拌饭,有的孩子大冷天还只穿了一套单衣,也有的孩子家里(租房)晚上没电灯,用蜡烛照明……针对这些情况,大队部每学期都结合红领巾义卖活动,安排送温暖活动,号召队员节约一分钱、少喝一杯饮料,开展“手拉手,心连心”“同在蓝天下”“温暖在你我身边”等捐资助学、助残、助困活动,从小培养队员助人为乐的崇高品质。在这些活动的感召下,我们的中队辅导员更是用心来帮助这些孩子,有的把孩子带回家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过生日,有的自己掏钱给孩子添置新衣……

(四)树立榜样,人人争当主人翁

固然,外来民工子女大部分学习跟不上,但是也有一小部分表现优秀,更有一些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后来者居上。而且,外地学生当中,有许多孩子热爱劳动,尊敬师长,具有勤劳善良、宽容谦让等优良品质,对于这些优秀队员,当然要“委以重任”,推荐成为队干部,参加各级少先队比赛等。同时,充分发挥榜样作用,通过宣传窗、校刊等平台对优秀事迹进行报道,让每一个民工子女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优秀的队员,每一个人都是学校的主人翁。

我们坚信,只要每一个少先队工作者都能满腔热情地用爱心和耐心去关心外来民工子女,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优势,利用少先队这一平台,为这些远航的小船营造一个避风的港湾,那么,他们一定会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也必定能冲破风浪,扬帆远航。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东湖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