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先生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中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也曾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新课改一路行来,一些语文教师在表面花哨的“吆喝”中正越来越远离语文课的本真:满堂无序的“自主”却陨落了教师的引导与教学的实效,看似雅致的人文写意却背离了文本既有的价值指向,机械生硬的文化术语堆砌让语文课本来的面目全非……语文味儿不知丢到哪儿去了。于是,有人呼吁“让语文回家”。
笔者认为,语文的家就在真诚、务实、精心地熬出了语文味儿的课堂之上。怎么熬呢?下面几个课例可资借鉴:
一、某老师上《再见了,亲人》时,这样指导朗读课题
师:请大家读读课题,我听听,看够不够味儿。
生:再见了,亲人。
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读出这样的情感。(示范)再见了,亲人。
生:再见了,亲人。
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边握手边说:再见了,亲人。(快而有节奏)
生:再见了,亲人。
师:我听着不太像啊。亲人就在眼前,握着手。再想象一下、体会一下。
生:再见了,亲人。
师:把手抖起来就像了。现在,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这样说。怎么读?
生:再见了,亲人。(深情、激昂)
师: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高亢、悠长)
师:这就对了。同一句话,情境不同,感受不同,读法就不同。
体会:在这个课例中,教师通过富有生活质感的情境的层层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读出了韵味,读出了情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美读能力,又使他们享受到文本美带来的无穷快乐。语文味儿特浓。
二、我上老舍的《猫》时,跟学生这样探讨“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你给抓痒”一句
师:“蹭”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摩擦”。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用“摩擦”呢?(生揣读、思考、讨论)
生:我觉得用“摩擦”的话,那猫就不可爱了。
师:看来,“蹭”虽有“摩擦”的意思,但绝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简单。请探讨一下,看“蹭”字还包含些什么意味儿。(生读文、推敲)
生1:我觉得“蹭”是轻轻地摩擦。因为如果擦得重的话,老舍爷爷会感到不舒服。
生2:“蹭”还给人温柔之感。因为文中说,猫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猫蹭主人的腿,那是在表示亲热呢。
生3:我觉得“蹭”还有撒娇的味道。猫在主人面前撒个娇,要求给抓痒痒,说明相互感情好。
师:(激动地)说得真精彩!是呀,一个“蹭”字,既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顽皮,又让我们欣赏到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画面。多么传神啊!
体会:在这个课例中,教师抓住文本传神点,层层递进地做引导,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依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一个简简单单的“蹭”字咀嚼出如此丰富的“味道”,使一个平面的文字逐渐立体化,既凸显出文本浓浓的人文意义,又彰显了师生的教学智慧。语文味儿十足!
三、我教《最后一课》时,对“‘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这句话做了以下处理
先用师生交替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韩麦尔先生当时的心情,触摸“最后一课”的灵魂,再趁机发问: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学生沉思片刻、讨论一番,我指导一二、点拨再三)
生1:我的孩子们,你们要永远记住法语,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根!
生2:我的孩子们,我今天把爱国的种子撒下了,希望它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体会:在这个课例中,教师精心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接受美学”认为,未经阅读的作品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等待读者去发现、阐析和填补)做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它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大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堂因此空灵而鲜活,语文味儿因此四溢而芳醇。
语文不但姓“语”,还姓“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通过识字辨词之类活动来提高让学生畅游在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里,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课那别样的韵味儿。
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需要,都有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都有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教师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搭建一个自主创造的舞台,倾情激励他们进行探究,让他们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和谐交流中,跟作者和文本实现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这既能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又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定基础。
笔者拙见,要把语文味儿“熬”出来,教师得煞费苦心,非吃透教材、熟悉学生、热爱生活不可,恐怕没有人能做得十全十美、无可挑剔吧。但就一堂课而言(如前述课例),只要是学生智慧的绽放、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愉悦在表情朗读、语言品味、移情体验……的某个环节中得到了丰盈,受到了润泽,那就是这堂课的语文味儿汩汩地流淌出来了。
(作者单位 四川省华蓥市永兴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