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4日(星期二)上午8:45进入七年级某班,听了一节数学课,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上课教师对许多环节的处理独到而富有技巧,便随手记录在听课笔记上,课后反思这节课,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便整理成下列实录与随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课堂片段实录与随想
片段一:“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节,活动与思考。哎,没准备好吗?怎么黑板没人擦?”此时一女生从小组出来,很不好意思地跑到讲台上去擦黑板。“下次可不能再犯同样的小错误了。”
点评:本来一进教室我就发现黑板上还写着上节课语文的板书,我还在听课笔记上写下“黑板没人擦,老师视而不见”。没想到教师到用黑板时不经意的一句话,很好地处理了这件事。即使开始教师真的视而不见,我想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片段二: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把一个长方形纸片,通过折叠、裁剪等方法,如何得到一个正方形”时,学生讨论、交流得十分热烈,参与度非常好,让小组学生代表汇报本组的具体方法,教师和学生一起展示。可能教师没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一位小男生轻快地哼起了小曲,一副开心快乐的得意样子,让我也开心地笑了起来。
反思:学生学得开心,对自己的成功发现有一种满足感,不经意地哼起了小曲,我想这才是阳光课堂学习的自然流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愉快学习的表现。
……
当然从数学专业要求上思考,日历中横着的相邻三个数字的和应该是3的倍数,不可能是6的,在找规律的时候要是深入一下思考研究就好了,再说备课充分了就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不知道上课的教师和其他教师是否同意我的观点?
二、让课堂观察有效改进我们的课堂学习
(一)课堂观察界定
所谓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或偶然)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学反应的行为方式。日本教育家圾元昂认为,新老教师在技能上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对学生反馈信息是否能做出正确诊断和及时评价。这一切的立足点是课堂观察,通过有效地观察,教师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二)课堂观察的原则
课堂观察的原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计划性原则
可靠的观察来自周密的计划,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立观察点,有目的地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针对不同的反应按事先设计的方案作出调节。
2.准确性原则
准确的课堂观察有助于教师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这里的准确有三层含义:(1)全面观察,不以偏概全。教师的视野应开阔,善于捕捉带有共性的反应,环视全场,兼顾前后,不能老盯着眼皮底下的几个学生。(2)及时发现,防止问题堆积。知识结构是环环相扣的,教师的忽略,可给学生留下疑点,并浮现在脸上。若教师及时发现,早作调整,不会有多大影响;若教师无视学生反应,依旧故我,则造成疑点堆积,困惑加大,一脸茫然,此刻再作解释为时已晚。(3)细致分析,不被假象迷惑。表面现象并非都真实可靠,有时学生高喊“懂了”不一定发自内心。教师的观察切不可停留于表面,而应仔细思考,深入底里,真正把握住学生的脉搏,方可有的放矢。
(三)教师要学会课堂观察
教师必须树立课堂观察新理念,才能让课堂有条不紊、活而不乱,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1.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
在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随时对课堂活动作出调控。
2.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
教师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既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课堂中的全面情况加以监控,同时还要根据课堂情境的特点和学生表现,对课堂活动的某些方面或某些学生的个人行为进行重点观察,以达到对课堂活动的深入了解。
3.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不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
教师的观察应与教学行为自然融合在一起,既要有意识地观察,又不露明显痕迹,不对学生形成明显的压力,不让学生感到教师处处在监视自己。
4.排除各种主观倾向,进行客观观察
实践表明,教师心理活动的某些主观成分有时也会左右他的课堂观察,从而形成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观察结果。以下几种效应对教师的课堂观察会有消极影响,应加以排除:(1)期待效应。指根据自己的结论期待事实的发生。(2)平均值效应。有些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做班级整体评论,也就是往往把学生群体看得都比较好,或都比较差,这样容易造成对学生个体评价的不公正。(3)中心论倾向。即遵守一贯的正态分布原则,中间大两头小,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有过强的固定性。(4)互动倾向。即一种光环效应,一好百好。对学生的主要印象可以影响到对他的其他印象。(5)标签效应。指教师一旦发现某个学生身上不好的东西,就下结论,贴上了标签。这个标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改变,并可能传递给其他教师而影响他们的观察,班主任的标签往往影响力较大。
目前,教师从事课堂观察研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困难。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资源共享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到与其他学科教师的相互配合,促进教师的综合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旭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