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保持“原生态”

2012-12-29 00:00:00倪闱闱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0期

从星光大道选秀出来的原生态歌手阿宝那高亢的嗓音让人听了如同身处高原之上,心旷神怡。他的声音,是最真实的声音,没有半点修饰和做作,是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给人一种痛快淋漓的畅快,这就是原生态歌手的魅力所在。教学的“原生态”指教师的教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肯定学生的充分表现为特征的课堂,并不以教学的预设来控制课堂的生成。原生态的教学也不是以他人的课件、教案为依据进行上课,而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在课堂中的再现。“原生态”的课堂上,也许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也许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更多的是常态的教学,是一种追求原汁原味的本真的课堂。

如今,为了高效地完成教学、教研、教改任务,课堂已被人为地破坏,仿佛还真有点人为受灾的感觉。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大多教师出现了问题,破坏了教学的“原生态”,特别是破坏了它的“根”。反映出的情况如:课程量太大,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优生学习的优势不明显,让拔尖工作困难;很难学和教;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老教材大不相同,彼此不能互相支持;教学目标与习题作业不配套,学后不能用;教师对教学内容深浅与拓展的处理困难等等。在教师困难的教学下,学生学习又怎能不困难?更何谈这样的教学是一种文明?智育是教学“原生态”的根,忽略了“智”的教育而只传授“知”,只能犹如让人看到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只能称作在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在教学中保持了“智”的开发,智慧就能让学生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教学“原生态”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石头里的风景、沙子中的灵魂,去开创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体现教学的文明。

一、让学生自由地提问

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提问存在奴性。学生虽然已掌握提问权,但由于教师过多地“引导”,他们在提问时习惯去揣摩教师的需要,提问失去了自由。

儿童天生就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总爱“打破砂锅”。我们绝不可以用成人的思维和所谓的“标准”抑制学生好问的天性,应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由地提出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让学生批判性地阅读

存在的问题:书本的内容、教师说的话都是正确的,是无可置疑的。这种认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

其实,这绝不是学生没有疑问。应当说在他们的心里藏着对权威的不认同,只是既没有这种氛围,又没有这种习惯,不敢随便提出罢了。这种“质疑”的本性受到不应该有的抑制,不能不说是生命失落了原生态的一种表现。

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语文教学既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多方面地吸收营养,又要能批判地读书,敢于给教材“挑刺”,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独立见解,不唯书是从。如此,才说得上是活读书、书读活的问题,充分展现学生生命的“原生态”。

三、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表达

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表达丧失个性。虽然提倡答案的多样化,给了学生较宽的施展空间,但由于教师设计的表达形式还仅限于简单地重复课文语言材料,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机械单一。

在交流或作业时,不应只是简单地重现课文的语言材料,更当注意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他们用喜欢的方式表达,使每个个体生命的激情在表达中得以宣泄,可采用生动的语言、多彩的图画、优美的文字、角色的扮演等多种形式。学生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充分展现学生生命的“原生态”。

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丢弃华而不实、形似神异、依葫芦画瓢的肤浅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让我们以自然、平常的目击感作为教学“原生态”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活动的“真”,去唤醒学生生命的“真”。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