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计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教“圆的面积”这一课时,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学生齐声回答喜欢),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一块边长为8米的正方形草地,接着在正方形草地正中间出现一根木桩,懒羊羊被一根4米长的绳子拴在木桩上。懒羊羊想:这块地里的草太鲜嫩了,我一定要把它吃完。提问:“懒羊羊能把正方形里的草吃完吗?为什么?”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这时,求圆的面积就成了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像这样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还能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探究情境,发展学习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一些自主学习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不断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时,老师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有的学生认为和直径有关,有的认为和半径有关)接着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并把研究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小组讨论后,填写下表。
全班交流:逐一展示表格,让学生说说测量了哪些项目?怎样找到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之间有规律的运算形式的?得出了什么结论?通过这几个小组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不管我们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还是“圆的周长与半径有关”,我们都能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话的过程,不知不觉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了巨大的学习动力,他们对于得出的结论比较清楚,并且体验到了一种成功的欢乐,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创设室外情境,增强直观感受
李吉林老师说:“广阔的野外天地理应是儿童活动与施展的天然舞台。”我们将数学学习的课堂拓展到室外,帮助儿童走出教室,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数学知识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课堂,在生活中,在自然中处处蕴涵着数学的奥秘,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滋润。
例如,在学习了多边形面积计算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找出一块合适的草坪,让学生观察它的形状,先估计面积大约是多少,再测量计算面积所需要的数据,算出结果,并与自己的估计比较,这样,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不仅增强了对面积大小的直观感受,还能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四、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应用意识
常言道“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是为了解决自己日后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班有些课桌椅摇晃,谁能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纷纷开动脑筋,不一会儿,大部分学生就想到:刚才学过的三角形的稳定性不就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又如,在学了“求平均数”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老师家今年一到五月份电话费分别是48元,45元,49元,42元,46元,你能算出老师家这五个月平均每月的电话费是多少元吗?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得出老师家的月平均电话费是46元。我进一步启发:你能估计一下六月份的电话费是多少吗?引导学生了解到六月份的话费在正常情况下应该在平均数46元左右。这样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情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情境与教学内容的本质联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出真正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情境,切不可以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浪费了时间。我相信,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一定会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上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