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了,孩子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儿“飞”出了教室,我也迈着轻松的步伐走向车库。忽然看到一个学生在前面焦急地喊我:“老师快来,这边出事了!”我心里一紧,连忙跑过去,只见我们班的卢建宇同学和李老师正吵得不可开交!看到我来了,两个人争相向我“告状”,我也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刚才,卢建宇推着自行车从车库出来,转弯时想在同学面前耍酷,拎起车子来了个高速旋转,正好撞到身后的李老师。感觉到情况不妙,他立刻说了声“对不起”就想走。李老师被车子猛的一撞肯定很痛,看到学生态度轻慢自然不满,便拦住他不放,争执中卢建宇忽然情绪失控,歇斯底里地大吵大闹起来。看着两个人激愤难平的状态,我想如果现在要求学生道歉,即便他勉强顺从心中也必然不服。于是我请李老师先回家休息,带着卢建宇返回了办公室。
坐下来以后,卢建宇的眼睛始终盯着窗外,嘴唇紧闭,一声不吭,大概是打算用沉默迎接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吧。
我静静地看了他一会儿,待他情绪稍微平稳后说道:“今天,你有一点做得很好,就是发现自己撞到人了能立即道歉,值得表扬。”
听了这句话,刚才还像一只狂躁的小狮子的卢建宇,眼泪开始扑簌扑簌地掉下来了。我笑着问:“觉得委屈了,是吧?”
他低下头嘟囔着:“她还是老师呢,哪有长辈这样对小孩子的?我又不是故意撞她的,并且都道歉了,她还训斥我!”
我点点头:“嗯,你的想法有道理。”得到我的理解,他的心情好了许多,我话锋一转问道:“既然你道歉了,说明你知道自己有错,错在哪里?”
“我倒车的时候不该那么鲁莽,容易撞到人。”
“是的,如果没有这个错误还会有今天的冲突吗?”
他懊恼地摇摇头。
“就是说今天的冲突是由你的错误引起的,对吧?”
他点点头:“嗯。”
“好在你能及时道歉,我觉得你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孩子。不过,你向李老师道歉的时候,有没有把车子停下来以示诚意,或者关心一下老师有没有受伤?”
他愣了一下,回答:“没有。”
“想象一下,如果今天被撞的是你,撞得那么痛,对方连车都不停,轻描淡写地说声“对不起”就想溜,你会原谅他吗?”
他想了想,不好意思地说:“不会。”
“那你打算怎么办?”
“明天我去向老师正式道歉。”
看着卢建宇坦诚的目光,我欣慰地笑了。
《学记》有言:“亲其师而信其道”,是说学生喜欢一个老师,才会愿意接受他的教育。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应是能够理解自己、尊重自己的。因此,教师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要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这就需要“共情”技术。
所谓“共情”,就是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对方的精神境界,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体验他的感受,并对他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最终引导对方产生积极的情绪,形成健康的思维模式。在处理上述突发事件时,我就运用了心理咨询技能中的“共情”。面对卢建宇同学的过失和恶劣态度,我没有把他当作一个物品,从外面去观察、审核他是否符合规范,也没有把他看做“被领导者”,用班主任的权威去训斥他、责罚他,强迫他道歉,而是把他看做一个有情感、有思想、鲜活的生命个体,带着对他的尊重,小心翼翼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好像我就是他,用他的眼睛看外面的世界及他自己,找到了他觉得自己委屈的原因,并认同了他的“委屈”。当他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抵触情绪就消失了,开始敞开心扉与我交流。同时,他也像我一样换位思考,去体会李老师的感受,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教育实践中,作为班主任经常会遇到类似的突发事件。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由此形成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思维习惯不尽相同,他们在交往中难免会发生摩擦,产生冲突。双方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彼此的不理解,因此,我们化解矛盾的着力点就是变彼此的不理解为彼此的理解。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运用“共情”技术能够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切体验他的感受、想法,了解他的价值观、世界观,教师也能接纳学生的言行过失,不再会因为他们某些表现“不可理喻”而勃然大怒,从而真正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运用“共情”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消除消极、对抗的情绪,引入积极、健康的情绪,让学生懂得换位思考,体谅他人,推动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发展;运用“共情”技术,还能够在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他的内心思维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我了解、自我探索,最终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共情”技术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它呈现的是一种“润心细无声”的教育智慧,让教育不再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它是班主任进行科学有效教育管理的重要方法,也为实现我们意欲追求的无痕教育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作者单位 江苏省镇江市江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