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新理念和新思想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这是我们广大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又一课题。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恰当运用语言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来进行,因此,教师语言表达方式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教师语言情感直接牵引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我认为教师运用语言艺术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要亲切感人
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坦的学习心境,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宽容他们的过失,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予激励和赞美,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语言要准确精练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我在教学中主要把握以下两条:(1)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有个透彻的了解。(2)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
3.语言要形象生动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只有通俗明白,学生才会听得有滋有味。为此,应做到:(1)解释抽象概念的语言要形象化。一般来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2)对描述性的语言要精心锤炼。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二、通过对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
数学的发展规律来源于实践,又最终服务于实践。如,学习黄金分割后,我就让学生知道0.618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报幕员所站位置与舞台总长的比例为0.618时效果最好等等。
2.具体性
美国著名科学家玻利亚说过:“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但同时它又是应当非常具体化地加以阐述。”把这一抽象问题与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认真思考,发现规律,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
3.实用性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发展为能力,进而增长才干、学以致用。教学的内容要加强实际联系,如,利率、证券、风险投资方面的应用。
这样,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关,与自己有关,数学是有用的,进而产生“我要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教学中,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老师的“教”,更主要的是要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为学生主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就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讨论课上我精心设计好讨论题,并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促进了思维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从而挖掘出学生主体的学习潜能。
2.重视学习方法对学生主体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后,再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展数学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统计已调查的某班50名学生的身高时,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一人按顺序读出数据,一人判断该数据应分组别,一人计数,一人监督计数是否正确。通过四人合作,大大提高了统计正确率,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如果教师能把语言艺术、培养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合作学习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综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江西省萍乡市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