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极大地影响着他在校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力推行和深入开展成为各中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疾病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提上了各学校的日程,学生的部分心理问题得到了干预和疏导,目前大力推行和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各中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在一线工作10余年的心理老师,我谈谈自己的一点工作经验和总结。
一、导致在校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压力
适度的压力会使人的情绪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这时人的思维活跃,反应速度加快,有正面效应。当压力过大,就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会让人产生不舒服感,并且会带来不愉快的情绪,其中最主要的是焦虑和沮丧。焦虑中含有不安和忧虑的成分。使人的注意力大大下降,记忆力下降,直觉范围缩小,思维也比较刻板、固执、缺乏弹性,创造性思维功能更是明显下降,影响人的自我判断能力,会做出一些错误举动。过高的焦虑值,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沮丧中含有失望、抑郁,甚至悲伤的成分,当尚未找到应付的新途径,情绪产生陷入低谷的倾向,长期压抑得不到释放,就容易引起各种心理疾病。
(1)大量的咨询个案显示,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严重下降,甚至产生逃学、厌学、自伤等行为。
(2)频繁对考试的强调和强化导致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2.人际关系紧张
(1)青春期特殊的心理发展特点导致了中学生必然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时刻体验着矛盾。一方面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另一方面封闭心理又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他们有话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2)一些特殊的原因导致的人际交往困难。比如,较为突出的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家庭子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的比率在我的咨询个案中是相当大的。
(3)性的觉醒和网络等信息通道的发达导致了中学生在性启蒙上可能出现成人始料不及的各类问题。
3.引导不足
(1)学校心理教育虽然已经普及,但是工作的持续开展和深入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专业的心理工作者配备不足,各类辅助工具严重缺乏,这些必然导致心理工作的疏漏。
(2)家长更关心分数,父母对子女教育投入的时间不足,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大部分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心理方面的关注和辅导,学校教育是无法替代家庭教育来完成的。
二、加强和深入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
1.普及心理健康课程
要求心理健康课程有专业性、活动性。
2.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设立个体心理服务室,进行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个体心理咨询保证了心理咨询的私密性和深入程度。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2)设立心理咨询团体活动室,开展团体活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弥补心理从业者不足的局面,大面积地开展不太重视私密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针对新生适应、学习方法提高等主题。
(3)加强学校领导和各科教师的心理培训,重视全校心理工作的整体配合。心理工作的暗示性和影响性只有在整体配合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否则学生内心反而会产生矛盾和质疑。
3.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来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参考文献:
[1]刘富强.学生心理健康枕边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李远,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出版社,2008.
[3]高永金.中学生心理健康.科学出版社,2009.
[4]李菊顺,李世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