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012-12-29 00:00:00沈争光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0期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不是先天性的,是需要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培养的。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很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指对将要在课堂内学习的知识预先进行学习。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课前预习根本没必要,反正老师上课时要讲,上课专心听讲就行,课前预习等于浪费学习时间。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课前有预习习惯的学生上课学得很轻松,知识也掌握得更牢固。因为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对新知识的学习内容、重难点有所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自学的过程锻炼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得到了加强,提高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我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课前必须预习,第二天有新课教学时,我会有意布置预习作业督促学生预习,上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长时间的坚持,慢慢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这样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愉悦。

二、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基本保证。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数学课的听讲要坚持做到“五到”,即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学会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看是否与自己的意见一致,必要的时候要做好听课笔记。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幽默准确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提问,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我给出学生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边听边想,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形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三、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单单靠学生认真听讲来完成,还需要教师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来领悟,从而掌握思考方法。现以教学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说明。

“解一元一次方程,如何运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变成x=a的形式?”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方程解法的关键。我把这一问题作为自学思考题交给学生,就成了大家集中思考的目标,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思考了。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还应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如果思考时间太短,可能大部分学生会想不出来,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一定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擦出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训练一旦坚持下去,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会慢慢缩短,更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的习惯

反思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思考,对所学起到再现、整理、深化和提精作用,是再建构的过程,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学习方法。数学有很强的逻辑性,学习新知识后需要学生多反思、多总结,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得更牢固。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但不能急于求成,要一点一滴去积累。如,让学生自己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上的不足与心得,把课堂上遇到的难做易错的题目整理到“错题本”上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五、从生活中获得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纯粹的数学是枯燥的,要让学生喜欢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需要把我们的数学变得有趣。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是很好的办法。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很多,我们应该用心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增加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例如,教学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时,课前我制作了数字卡片,用数字卡片来代替数进行游戏教学,数字卡片上有正数和负数,让每两个同学作为一组来抽数字卡片,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抽到的数相加的和大,谁就是获胜者。此时,我发现连平常最不爱回答的学生也开口了,学习气氛非常活跃。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进行教学。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