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效果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孩子的心灵。所谓“走进心灵”,就是让孩子的心灵有所感动,有所醒悟,在孩子犯了错误时,能够让其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在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中,他作为一个教改的先行者,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素质教育,以他的爱心、民主和尊重,让所有学生都感觉到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学习时光。他出神入化的班级管理艺术,真诚睿智的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等等,无不振人心魄,发人深省。
第三辑“如何赢得学生的心灵”尤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这样说道: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真诚有时候比感情更重要。感情需要时间的积累,而真诚只需要当即把心掏给学生;感情更多的时候通过温馨的话语来表达,而真诚需要坦率,包括很尖锐但很真实的语言。这让我想起四年前的“面包风波”。
课间,我在教室忙着批改讲义。小娇急匆匆地跑来,悄悄告诉我:昨天放学后,涵涵和峥峥去校门口旁边的面包房偷面包吃。我心一沉:这两个女孩子可都是好学生啊,一向文文静静,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呢?我问小娇:“你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她说她亲眼所见,千真万确。为了不错怪一个孩子,我让小娇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写出来,我好核实。小娇是这样写的:
昨天放学后,老师刚把我们送出校门,我在前面走着,涵涵从后面追上我,悄悄地对我说:“我们去面包房拿面包吃。”我说:“我不敢。”涵涵说:“没关系,我昨天还拿了一个吃了。”我就跟着她进了面包房,我看到峥峥已经在里面了。面包房里人很多,我不敢拿。我看到峥峥在里面转了两圈,最后拿了一个面包藏到自己的衣服口袋里就出面包房了。涵涵没拿到面包,后来自己掏钱买了一个吃的。
我一边读着小娇的告密信,一边又向她询问了一些细节。这时,我发现涵涵和峥峥在座位上坐不住了,伸长了脖子向我张望。看来,两人似乎知道事情要败露了。我向涵涵和峥峥招招手,示意她们过来。两人相互对视了一下,若有所思,来到我跟前。我给她俩看了“告密信”,两人低着头,一言不发,看来是实情啊!我没有斥责,只是让她俩各自把自己所做的所知道的如实写下来。两人默不作声,走下去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两人都恶狠狠地盯了小娇一会儿。两人很快就交来了自己的检讨信,情况和小娇反应的差不多。我想:现在是总复习阶段,再过三天将迎来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如果我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孩子们考试的成绩,还容易造成她们心灵上的阴影,成为一辈子的污点。从她们对小娇的态度分析,她们因小娇“告密”,对她有点仇视,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分别找她们谈谈心,帮助她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很有必要。心灵的隔膜是语言的障碍,我唯有用自己的真诚去感染她们,才能走进她们的心灵,让她们意识到我是在竭尽全力帮助她们。
我先找来小娇,请她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她说了自己刚开始的错误想法,也说了涵涵和峥峥的错误做法。我对她说:“我很开心,你能主动认识到自己和同学的错误。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你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她有点惊讶,疑惑地看着我。我继续说道:“试想,如果不是你及时向我报告这件事情,后果不堪设想啊!涵涵和峥峥两位同学很可能是一时糊涂,犯下这样低级的错误。”我故意没提及小娇自己当时也想拿面包,想看看她怎么想。小娇说:“她俩的学习成绩那么好,都是班干部,是我学习的榜样。她们现在一定后悔得不得了。”“你说得很对。人无完人,孰能无过?老师想恳请你为这件事守口如瓶,能做到吗?”小娇一个劲儿地点头。打发走小娇,我又找来涵涵和峥峥,请她们俩先评价自己的做法。两人都对自己的过错做了深刻的检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了。我问她们:“你们对小娇的行为怎么看呢?”两人你看看我,我望望你,谁也不说话,看来心里还是责怪小娇的“多事”的。我问:“看过《咬奶头的故事》吗?”两人点点头。“拿故事对照你们做的事情,你们分析小娇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做得怎样?”两人思考了一会儿,涵涵说:“原来我怪她揭发我们做的事情,现在想来,是她救了我们。”峥峥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如果不是她告诉老师,我可能还会再犯的。”两个人你一句我一言,说了很多,我感受到她们浓浓的悔意,也感受到她们对小娇做法的理解,对小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教育的成功,在于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被你影响着。最后我告诫她们:安安心心迎考,争取考出最佳成绩!
考试结束后,我留下她们,请来了家长,和家长沟通,共同教育。最后,涵涵和峥峥在家长的陪同下,去面包店认错,归还了面包钱。
反思这件事的处理,我有三个办法可以选择:第一,校外发生的事情,推给家长自行处理。第二,在班上进行批评教育,引发大家对此事进行讨论,帮助当事人认识错误。第三,大事化小,注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集家长之力,共同教育。
我采用的是第三种方法,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用真诚铺设了一条通往两个孩子心灵的道路。两个孩子读初二时,还给我来电,说起那件事,表达对我的感谢。
带着自己的真诚和宽容,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每一位孩子,尊重、善待、关注每一位学生!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