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个维度 彰显欣赏效度

2012-12-29 00:00:00沈莉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0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让学生懂得音乐。

我觉得欣赏教学的参与要围绕三个“维度”,即温度、广度、深度。温度不仅指教师教学情感的温热度,还包括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持续度。广度是教师教学手段应围绕教学的主题范围富于变化与多样,深度是指教学中的音乐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恒久。音乐的情感与思想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印迹,那我们的欣赏就有效度可循了。

一、在有效的聆听中保持参与欣赏的温度

音乐课的“听”要注重效率。在一遍遍的聆听中,教师要利用好手中的指挥棒,让学生有目的地听,有选择地听,有分析地听,听出音乐的密语。吸引听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如分析作品所使用的音响,人声与器乐的类别、音色,分析音乐中的节拍、节奏、旋律、音程,分析音乐中的基本要素的运用、音乐的体裁、表现手段等。“听赏”中的问题设计要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主,抓住每个音乐最有特点的东西开展提问,每一次的“听”让学生对音乐的认识要有提高,这样学生在“听”中才能保持对音乐的温度,不产生厌烦的心理。

二、在多样的活动中实施参与欣赏的广度

音乐欣赏时以听为主,但仅仅靠听是不能真正走进音乐的,还需要学生的参与。这参与可以是歌声、动作、乐器……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音乐的主题,把握音乐的主奏乐器,完成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对音响的体验。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有不怕烦的心态,课前做足功课,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找到一种最适合学生与音乐理解的参与形式。

1.歌唱参与

熟记主题是我们新课标对欣赏教学的要求之一,唱无非是最好的解决途径了。通过唱音乐主题学生了解了作品的核心、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学生对主题的听唱能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

2.声势参与

小学生是很好动的,在音乐欣赏中加入声势的表现最受学生欢迎。在活动中,要让学生注意动作的美感与连贯性,并关注着音乐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这对训练学生的听觉能力、记忆能力、音高及力度的辨别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如《晓风之舞》一课,主题A我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高低起伏做捻指的动作,主题B在强音处做擂鼓动作,其他地方做敲鼓动作。让学生用动作去表现音乐的同时,也学会用整个身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的疏密、旋律的起伏和力度的变化,达到内心对音乐感受理解基础上的精确生动的动作表达。

3.乐器参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学生中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感受音乐的类型,一些学生是个性活跃的主动类型,他们爱唱歌或许还有良好的嗓音条件,还有一些学生是个性被动的类型,他们较为内敛,不想或不敢直接参与活动。乐器的运用就为他们参与音乐提供了条件和可能。通过竖笛、打击乐器的演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变化与要素。在《雪橇》的欣赏中,第二乐段我让学生用串铃跟着表现马车的叮当声,或在《丝绸之路》的欣赏中让学生用竖笛吹奏主旋律。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个成员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克服了羞怯和胆小的特点。

三、在动情的表现中彰显欣赏的深度

在教师引导下,参与音乐的表现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但如果脱离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随着音乐的变化表现音乐就让学生真正走进了音乐。在《花之圆舞曲》的欣赏中,我让学生随着音乐表现花朵的怒放,但要表现音乐的高低变化,一开始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做的,两遍之后要求学生自己跟着音乐表现,这样学生从关注动作到了关注音乐乐句、旋律的变化。这样的表现才是有意义的,深入到了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情感性和思想性才有可能在学生心灵中深刻和恒久。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学生的大脑被激活,情绪也自然如清泉奔涌,师生互动往往能将课堂推向高潮。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紧紧围绕音乐要素,在温度、广度、深度上拓展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体态语言、声音表现水乳交融,体现生命与音乐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的欣赏教学效度吗?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