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关爱 润物无声

2012-12-29 00:00:00陈清鲍大鹏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0期

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爱是教育的基础,而关爱那些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有残疾的又聋又傻的学生,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我在特殊教育这片沃土上默默地耕耘了二十个春秋。虽然时间流逝,但记忆是无法挥之而去的。

在我的特教生涯中有这么一段经历:当时,我刚休完产假返校的第一天。负责教务和德育的两位主任找我谈话,她们希望我接任一个刚升入二年级的班级。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在我怀孕期间,好像隐约听说收上来一个“傻子班”,不会是这个班吧?我把自己的疑虑向两位主任说明。教务主任说:“这个班的学生智商的确存在问题,接受能力差、自律能力弱,给各科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学校考虑到年轻教师中你的教龄相对长一些,有一些经验,希望你能把这个班带好。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我们会帮助你的。”我还能说什么呢?就把这个班接下来了。一位年长的老师对我说:“那可是个没人要的班级呀!你孩子那么小,接了这个班可有好日子过了!”

当我走进这个班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学生高、矮、胖、瘦参差不齐,最突出的还是他们的满脸傻相,抬着头、张着嘴、斜着眼,有两个学生还淌着大鼻涕、流着口水,衣襟上淌得湿乎乎的,再加上他们穿着破旧,可能是因为大多数来自农村,家中兄弟姐妹多、家境贫寒的原因吧。看到这群孩子真让人无法用可爱二字来形容,更谈不上天真、活泼了。学生坐的桌椅里出外进,教室里的教具也东倒西歪,但是学生却在我和主任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安静了下来,好奇地看着我们。主任走到讲台前说:“同学们,这是陈老师,从今天起就由她来担任你们班的班主任,你们可要听陈老师的话呀!”弄懂我们的来意后,他们又恢复了原样,翻书包的、撕本子的、抠鼻子的,拽别人衣服的,揪着同学头发傻笑的。主任如释重负地苦笑了笑对我说:“这里就交给你了。”看着这些学生,我一时竟无从下手,但我的心理非常明白,我的首要任务是:必须搞好班级的一日常规工作,这才能保证每日的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可是怎么搞呢?就连让他们安安静静地坐十分钟都是个难题,还提什么教学任务。这一夜我失眠了。

经过深思熟虑,我到早市买了整整一大瓶喂鱼的面包虫,捧着这一瓶虫子我心里直发麻。当我走进教室时,学生不由得伸长了舌头,瞪大了眼睛表现出:“啊!真恶心!”看到这种效果我非常满意,赶紧趁热打铁地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上课的时候手脚为什么总好动吗?还总张着嘴看人吗?就是因为在你们的脑袋里生满了这样的虫子,使你们无法控制自己。”听了我的话后,有的学生当时就吓哭了。我赶紧说:“老师有办法帮你们赶走这些虫子。”看着学生那一张张充满惊奇傻乎乎的脸,我一字一句地说:“只要我们在每节课的上课铃响时,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双脚并齐、双手背后、闭上嘴、深呼吸十次,这些虫子就会因为缺氧死亡一部分,天长日久,虫子就没了。”听了我的话后学生非常高兴,立刻坐好,背着手,使劲地坐在那儿喘气。我说:“我们是深呼吸,不是大喘气。”学生看到我学他们喘气的样子哄堂大笑。“现在我们不做了,等下节课上课铃响时再做才有用。你们把书包拿出来,把书包里的东西都倒到书桌上。”一听到倒书包学生更高兴了,教室里又开始沸腾起来,他们纷纷拿出书包,有的像仙女散花般地把书本撒满地。我带着他们把书本按照当天的课节顺序摆放在书桌的左面,并告诉他们上完一节课就把用过的书和本放在右面。然后让他们排着队把书包放在教室的角柜里,再把地面扫干净,然后就让他们下课了。第二节上课铃还没有响,学生就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回来,气喘吁吁地看着墙上的红绿灯。绿灯一亮,上课铃声敲响了。只见同学们双脚并齐、使劲儿地挺着胸、背着手、紧闭着嘴唇,有的甚至把眼睛也闭上了,用手指头在身后一边数着一边用鼻孔呼吸。这时科任老师走了进来,他看到同学们挺胸抬头地坐在那儿非常奇怪。我说:“世界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接下来就看你的了。”还神秘地冲她眨眨眼睛走出了教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每节课不等下课就到教室门口恭候同学们下课,看着同学们把下一节课的书本摆好,带着值日生把黑板擦干净,直到上课铃响,科任老师走进教室我方才离去。

为了能够改善学生们的“傻相”,避免被别人歧视。我每天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都抽出一定时间带领他们做“面部肌肉锻炼操”,这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的。经过一年时间的坚持和锻炼,效果非常显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再斜着眼歪着嘴看人了,更不流鼻涕、淌口水了。可是要提高他们的手脚协调能力,这是难度最大也是最艰巨的任务了。我绞尽脑汁,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两年以后校园艺术节的舞蹈专场上,我们以一曲《青春的旋律》赢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从此摘掉了“傻子班”的“光荣称号”。

现在,回想起这段经历还心有余悸!但我没有为接这个班而感到后悔。相反,这群孩子使我经历了育人的艰辛,同时也让我饱尝了育人的快乐。在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楚中,我悟出一条真理,那就是:把我的关爱奉献给学生,学生的成长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与升华,我将在这“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得到无限快乐与幸福!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盲聋哑学校)